解码长征:是谁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
这是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周恩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纪律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终于走出草地。萧华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红军将士以超人的意志力量战胜茫茫草地的真实写照。
过草地时,红军官兵为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其中,红军将士抬着重病的周恩来过草地的故事就更为感人。那么,具体是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的呢?
长征中,周恩来工作特别忙碌。杨尚昆曾回忆说:“长征中的恩来同志,也和在中央苏区一样,军委的主要责任都落在他身上。他每到驻地,就叫人架起电线,接收各军团的电报。同时,挂起地图,以便观察和抉择行军、作战的路线。然后他才坐到椅子上稍事休息。等情况来齐后,经过分析研究和请示毛主席,就起草作战命令、下达行军路线,直到向各军团的电报都发出后,他才睡觉。本来刘伯承同志是总参谋长,但眼睛不好,晚上工作不方便,所以恩来同志不要他起草作战命令,而由自己承担起来。”由于长期劳累,特别是睡眠不足,周恩来身体非常疲乏,有时骑在马上也会睡着,容易摔下马来。为防不测,他常常步行,以驱除睡意。
到达川西毛儿盖后,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身体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连续高烧40摄氏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不能进食。医生最初当作长征路上的多发病——疟疾来治。经检查,发现他肝部肿大,确诊是肝炎,已变成肝脓疡,急需排脓。但在当时环境下无法消毒,根本没条件做穿刺或开刀手术,只能采取保守疗法。由于缺医少药,战士找来冰块敷在他的肝部,用局部冷冻的方法降低体温,控制炎症发展,引导向下排脓。终于,周恩来排出了脓,高烧也渐渐消退,身体慢慢好起来。
离开毛儿盖准备过草地时,周恩来的病情已渐渐好转,但由于连续高烧、五六天没吃东西,身体极度虚弱,不要说过草地,就是在平地上行走也十分困难。
毛泽东非常着急,一再嘱咐彭德怀:“周副主席不能再骑马了,要组织力量抬着他顺利过草地,不能有半点闪失。”
彭德怀当即组织担架队抬周恩来过草地。担架队是从运送迫击炮的战士中抽调的。彭德怀下了死命令:“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一百门大炮,也要把周恩来抬出去。”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见人手不够,也主动加入担架队。
同志们抬着周恩来,向着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发。茫茫草地,一望无际,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抬着担架在草地上行军极端困难,脚底下要时时留意一个个泥潭,稍不小心踩进去就很难拔出来。
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经过长途跋涉,红军战士缺衣少食,冻饿交加,体质都非常虚弱。周恩来不忍心看到同志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自己,多次要挣扎着爬下担架自己走,又一次次被战友们按倒在担架上。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雨,深一脚、浅一脚,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茫茫草地。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是生死攸关时刻的扶持,是真诚无私的帮助,让周恩来终生难以忘怀。
1954年,杨立三病逝。周恩来在追悼会上回忆起过草地时的情景时泣不成声,在场的同志无不为之动容。他不顾大家的劝阻,亲自为杨立三抬棺送葬。周恩来说,当初是立三把自己从草地中抬出来的,现在要送他这一程。
1961年,陈赓在上海病逝,周恩来亲笔题写了“陈赓同志之骨灰”,让邓颖超送给陈赓夫人傅涯,用以雕刻在骨灰盒外罩上,表达了周恩来与陈赓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丁国瑞、郭林雄、郑文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