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的,必是我信仰的”
——记解放军理工大学青年政治教员群体

33岁的教员朱玮走下领奖台那一刻,俞红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在军队院校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学观摩评选中,朱玮的课获评全军精品示范课,他也成为这项赛事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5年前,拥抱朱玮的俞红获得了全军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观摩竞赛一等奖。当俞红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也有一名老教员站在台下,看着她。
俞红、朱玮,都是解放军理工大学青年政治教员群体的一员。在军校的三尺讲台,这个群体凭借真理的力量和青春的张力,引领比他们更年轻的军校学员快乐成才。
“从你们的眼神里,我们读得出对真理的虔诚,看得到信仰的光芒。”有学员在教员张德湘的留言册里这样写道。生活节俭的张德湘家里堆满了2000余册书籍,全是自费购买。张德湘说,学员可以理解教员的严厉,但不能原谅他的浅薄。
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也有张德湘一时答不上来的,但他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查阅各种资料,一定要把问题根源、背景弄清楚。
“我讲的,必是我信仰的;我做的,必是我坚守的。”张德湘说,学员有问题问你,说明他信任你,你糊弄学员就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在张德湘看来,没有文化的厚度、历史的眼光、清晰的知识理论框架,就很难对政治理论做出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深厚的理论学养给了这个群体信仰的光芒。近三年,以青年政治教员为主力的教员们先后出版著作和教材44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和军队教学成果奖、政治理论研究成果奖20余项。
有信仰的人必有情怀,讲信用的人才谈得上信仰。这是张德湘的同门师兄赵枫对信仰的解读。每次交课题报告和论文,赵枫都会严格要求。对待每一个学员、青年教员的提问,他都会约定答复时间,按时予以解答。
在赵枫的影响下,一批年轻教员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每次给学员做心理咨询都会支开身边人,谈话内容严格保密。
因为秉承这种信用,理工大学的政治教员,是学员们的贴心人。学员很多话不愿意讲给外人听,却愿意讲给政治教员听。当有些高校还在为如何提高政治理论课“抬头率”绞尽脑汁时,解放军理工大学青年政治教员突出重围,让学员在真学真信中感受真理的魅力。
一位女学员因家庭变故对生活很迷茫,尝试着给俞红发来短信,想约她聊一聊。俞红正准备去北京出差,但她放下正在收拾的行李,约这位女学员在大操场走走。
晚上气温低,俞红握紧这位女学员的手,走一路,聊一路,想一路。第二天,俞红刚到北京就接到她的短信:“谢谢您,握着您的手,就像拉住妈妈的手。”
8月1日,对于教员王晶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军人的节日,也是她的结婚纪念日。36岁的王晶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在北京大学就读本科的她成为全军第一批国防生,硕士毕业后教书育人已有10个年头,是学员们高度认同的“晶姐”。
2015年春节,在西藏某部任排长的毕业学员赵祯明给王晶发来短信:“教员,今天我带着战士们巡逻,雪都齐腰了,很美、很壮观,我拍张照给您作为新年礼物,祝您新年快乐!”
王晶说,这样的礼物,她每一件都如数家珍。她说,从北大毕业选择当军校教员,看到学员们毕业后一个个能扎根军营,建功立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对于俞红来说,最幸福的事还是一茬茬学员主动过来与她“掏心窝子”,有在校的,有毕业的。她说,能得到学员认可是教员最大的荣誉。这还意味着,信仰的火种,已经随着毕业学员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