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纪念>>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贵州

贵州肇兴侗寨:借力民族文化走上旅游致富路

2016年09月09日15:4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贵阳9月6日电(王钦)贵州黎平县的肇兴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在这里居住着6000多侗族同胞。通过发展特色民族文化的乡村旅游,肇兴实现了旅游产业的率先突破,2015年肇兴景区门票收入达780余万元,比2014年翻一番,让肇兴实现了由借“地”吃饭到靠“景”吃饭的转变。

  “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头。”陆昌华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黎平人,说起在肇兴工作32年的经历,他不禁感叹肇兴的变化太大了:“以往肇兴人除了外出务工,就是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大房子,日子好过着呢!”

  肇兴曾是一个人多地少的侗族村寨,曾因为这一矛盾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选择了外出,家里的土地交给妻子打理,一年下来,能够攒下几千元。可是,长期在外谋生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务工者返乡后尝试性地开起了乡村旅馆。没想到几经尝试,肇兴旅游业火了起来,现在的人均年收入能达近2万元,带动了乡村业态的快速形成。

  提升品质 保护中寻发展

  如今,行走在肇兴的广场和街道上,干净整洁是留给游客的第一印象。为了提高景区服务水平,村寨里不仅要抓好生态,还要建好民族文化博物馆,让前来的游客在生态与文化间肆意徜徉,感受贵州都市“慢生活”。

  “高铁开通后,人流量加大,出门打工、孩子上大学、商品买卖方便快捷。城市建设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令人感觉到幸福。”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肇兴街上的陆大姐经营着乡村旅馆,每月收入上万元,她不仅期待更多游客来肇兴,更对高铁经济充满着期待。

  这一可喜的变化来自于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肇兴通过推进旅游与工业相结合、旅游与农业相结合、旅游与城镇相结合,在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村落保护、业态培育上提升,将肇兴镇区打造成旅游集散休闲区,重点在快进漫游、环境治理、村寨梳理、服务提升上下功夫,丰富了旅游业态。

  今年69岁的陆振才,是肇兴旅游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之一。在肇兴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之前,陆振才一家只能靠一亩地的粮食勉强维持生计,当时并没有弄明白旅游业是个什么东西?后来,陆陆续续有游客来到肇兴,陆振才瞄准了“商机”,先后开办了农家旅馆和民族手工艺店铺。由于生意起步早,经济富余,陆振才一家在村寨里最先买了彩电、冰箱和电脑。

  说到家乡的变化,陆振才认为,肇兴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帮助贫困农户,积极投入到旅游行业中来。此外,对肇兴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将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重点。

  文化延续 传承至关重要

  “一个地方发展文化旅游能不能成功,不仅要看当地是否有旅游发展基础,关键还得看交通。”陆昌华认为,路通了,能够解决交通的一大‘瓶颈’,更加方便四面八方的人来肇兴游玩。因此,要做到让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品质,还要做到文化引领、保护优先,寻找旅游的结合点谋发展之路。

  肇兴侗寨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是肇兴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在侗族文化博物馆馆长陆根茂的印象中,“侗文化”是吸引外出务工者“返璞归真”的根源,鼓楼、大歌、节日习俗等这些抹不掉的记忆,必将使侗族的民族文化一直延续下去。

  为了让侗族大歌和民族风情之花常开不谢,并更好地迎合贵广高铁经济圈发展需要,黎平开展了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该县有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通过制作民族工艺品,实现了自己的发家致富梦。

  绣娘丁明焕就是其中一名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往制作的工艺品都是绣来自己穿,现在肇兴发展乡村旅游,外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坚定了丁明焕要把肇兴民族文化和技术传给下一代、推向远方的信心。

  “以前油盐钱都没有,现在不用到山上干活了,卖旅游商品每个月能收入两万元左右,比过去翻了几倍。”丁明焕指着手里的一副刺绣说:“一个星期就能绣完,能卖到600余元,绣品卖成钱,多亏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门好手艺!”

  图为肇兴侗寨传承人正在制作工艺品。(王钦 摄)

  图为肇兴侗寨的干部群众接受记者采访。(王钦 摄)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