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为胜利一往无前为革命一无所惜
上图:今日泸定桥。泽 旺摄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从安顺场出发,越靠近泸定县,地势越是险要。
穿行在高山峡谷中,单边的羊肠小道蜿蜒起落,路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留意就有跌落的危险。同行的泸定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泽旺告诉记者,红军先锋部队就是沿着这条险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飞夺泸定桥的。
1935年5月27日,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从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出发奔袭泸定桥。一般情况下,3天行军160公里并非难事。可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绝壁上穿行,还要时时提防敌人埋伏,红军第一天只走了40多公里。
第二天,军委又来急电,限29日夺取泸定桥。来不及休息的红军指战员匆匆嚼把生米、喝口冷水,昼夜疾行,硬是在29日凌晨赶到泸定桥。
泸定桥头,滔滔江水依旧。距桥600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大道两旁,屹立着22根花岗岩石柱,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纪念碑碑体为铁索抽象几何体造型,错落有致,与碑体紧紧相连的前部平台上,屹立着两尊在铁索上攀援前进的红军战士铜像——一个举枪射击,一个挥臂投弹。
仰头凝望,庄重巍峨的雕像仿佛再现了当年那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战斗。
红军到达泸定桥西岸时,桥面上大部分木板已被拆空,敌人在东桥头构筑了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射击。危急关头,红4团从二连挑选出廖大珠等22名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16时,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向对岸冲击。三连连长王有才带领全连紧跟突击队,除携带武器外,他们每人夹着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突击队22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索前进,速度越来越快。接近桥头时,对岸工事中的敌人被红军勇士的无畏气概震慑,纷纷掉头逃命。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成功夺占泸定桥,为红军摆脱险境杀开了一条血路。
继续前行,记者来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泸定县文物管理局讲解员王颖告诉记者,从小在泸定桥边长大的她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她不明白:长途奔袭、体力不支的红军到底是靠什么战胜以逸待劳的敌人,夺下泸定桥的?
如今,已经为游客讲解了11年的王颖早已找到答案。她指着一块写有“铁的意志、血的牺牲”字样的展板说:红军能创造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正是源于飞夺泸定桥所体现出的一往无前、一无所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硝烟虽已散去,但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永载史册。同行的甘孜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每逢新兵入伍、干部转业、重大节日时,他们都会组织官兵追寻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2014年,甘孜州地区发生6.3级地震。地震发生仅20分钟后,军分区就迅速组织民兵应急分队600多人连夜驰援灾区。由于下过几场雪,海拔4000多米的崎岖山路结冰路段很多,加上余震不断,不时有滚石从峭壁落下,通往震中之路危险重重。每逢危险湿滑路段,官兵就脱下衣服铺在陡峭路上,让车辆安全通过。次日凌晨,车队将救灾物资率先送到灾区时,受灾群众激动地感慨:“当年飞夺泸定桥的红军部队又回来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军分区领导说,时代在变化,任务在拓展,但红军勇士“任务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意志坚、危险面前勇牺牲”的精神永不过时。
回望历史,记者心潮澎湃:打仗需要流血牺牲,改革强军同样需要付出各种牺牲。只有拿出红军勇士破釜沉舟的胆魄、舍我其谁的担当、闯关夺隘的韧劲,才能飞夺一座座制约改革发展的“泸定桥”,最终展得胜之旗、结必胜之果。(刘建伟 杨 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