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广西兴安

葡萄一串串 串起好生活(长征路·新故事)

本报记者 卢晓琳 刘华新
2016年10月04日04: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作为湘江战役的主战场,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在兴安洒下了鲜血。在这片土地上,兴安人民继承了红军“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建设着“文化兴安、生态兴安、富裕兴安”。走在兴安大大小小的果园里,葡萄架上的一颗颗葡萄就是兴安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用辛勤的汗水建设美好生活的最好写照。

  合作社里的大舞台

  “这种葡萄叫温克,糖度高,市场价是每斤15元左右。金黄色的是金手指,含糖量最高可达27%,市场价每斤50元以上。这种绿黄色的葡萄叫阳光玫瑰,果肉有玫瑰香味,1斤60元,这几年我们已经把阳光玫瑰卖到香港的超市里了。”肖卷忠在果园里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宝贝们”,一边直接从葡萄架上摘下葡萄,递给大家品尝:“我们的葡萄去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摘下就能吃!”

  已经有17年种植葡萄经验的肖卷忠不仅是兴安葡萄种植能手,也是致富带头人。2001年,他成立了兴安县鑫鑫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268名农民入社,由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提供管理、技术和销售服务。“我们全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销路一点都不成问题。”

  谈起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未来,肖卷忠说:“我们计划发展自己的冷链物流,生鲜配送,这样水果的新鲜度更有保障。”

  在兴安众多的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鑫鑫合作社只是代表之一。兴安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达14.76万亩,去年创造了13.7亿元的产值。葡萄产业成为兴安农业的支柱产业,2015年人均葡萄纯收入334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成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主要途径。

  低潮后的新转折

  作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广西最大的葡萄产区,兴安的葡萄产业在20年前却也经历了挫折。

  兴安县最早1984年开始在溶江镇和湘漓镇种植巨峰葡萄,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到上世纪90年代初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巨峰葡萄本地栽培的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最初是露地栽培,使用单篱架式,这种栽培模式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差,上市时间集中也导致葡萄价格极易受市场压力波动。90年代中后期兴安的葡萄产业走入了低谷。

  为了重振葡萄产业,从2000年开始,全县开始推广避雨栽培、双篱及V形架式和“一年两收”等技术,为增加产量、错峰上市提供了可能。“兴安通过避雨栽培这种人为管理,增加了葡萄的产量。”兴安县农业局局长丁贵明说。2008年至今,全县99%的葡萄果园都应用避雨栽培模式,是在华南地区应用避雨栽培面积最大的县,被称为“南方的吐鲁番”。

  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兴安葡萄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蹚出了一条新路。除了避雨栽培等技术,2010年以来着力推广葡萄一年两熟、促成栽培、错峰栽培、病虫害生态防治等技术,成效显著。

  成绩单背后的大手笔

  一颗颗葡萄,给兴安带来了骄人的成绩单:2010年以来兴安的巨峰、温克、夏黑、金手指等葡萄果品获得了数十个全国和广西葡萄评比的“金奖”,2014年8月漠川乡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中国温克葡萄第一乡”光荣称号,2015年1月“兴安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广西第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葡萄产业的发展,其后盾是兴安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近年来,兴安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7.07亿元,新建防洪堤及护岸25.6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2座。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亿元,建成公路846.9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行政村和大自然村屯基本通公路的目标。

  葡萄产业的不断壮大,也带动了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杨逊华2011年从深圳回村创业,主要种植葡萄、草莓,开展生态采摘。“每个周末,都会有游客来体验果园采摘的乐趣,除了摘下来的葡萄和草莓,他们还要多买几箱拎走。”

  兴安葡萄产业经历了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种植,从个体经营走向合作经营,从数量型效益向质量型效益发展的历程,终于开拓出一条产业富民之路。“这也告诉我们,长征时期那种既坚韧不拔、永不言败,又切合实际、勇于调整前进方向的精神遗产,使今天的兴安仍然受益无穷。”兴安县县长高亮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04日 04 版)

(责编:袁勃、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