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红色精神永流传(长征路·新故事)

2016年10月08日08: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就在这间小屋里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内,这样声情并茂的讲解每天都在进行。红军长征的重大历史事件犹如翻滚的巨浪,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回首81年前的岁月,中央红军在黔北大地转战3个多月,4000多名遵义儿女义无反顾地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穿越81年后的时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精神熠熠生辉。

老红军的新长征

初秋的遵义,湘江河水缓缓流淌,穿过这座城市。沿着遵义市红军街行走的人们,经常会碰到一位拄着拐杖散步的老人,他就是96岁高龄的老红军李光。

李光是遵义人,14岁投奔红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回忆起长征岁月,老人说:“长征路上,往前走一步,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1985年,李光离休,但他却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李光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先后捐献给了10多所中小学。20多年来,李光先后资助了1000多名农村贫困孩子,捐助总额达40余万元。

除了捐资助学,李光还长期坚持义务为青年人作宣讲报告。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李光一遍又一遍地向年轻人讲述着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讲述着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创业的英勇事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少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0年来,李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千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数万人次。李光说,“只要我还能讲,就要把这些故事告诉年轻人,让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红飘带续写新精神

小龙山红军烈士陵园里,一座红军坟和一座铜像,无声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一位年轻的卫生员为村民治病,不慎脱离了红军队伍,追赶部队的过程中,不幸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8岁。卫生员牺牲后,老百姓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掩埋了他的遗体。因不知这位红军小战士的姓名,只好在墓碑上刻了“红军坟”三个字,并称他为“小红”。

“后经考证,该卫生员名叫龙思泉,男性,广西人,1990年当地人用女红军卫生员的形象为他塑造了铜像,并于2014年重塑此铜像,在坟前立碑记名再现史实,旨在告慰革命先烈,传承红军精神,昭示激励后人。”遵义会议纪念馆解说员杨苏说。

“龙思泉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要让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继续新的长征,我们应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遵义市名城医院院长李忠禄从小就听老人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他,从学校毕业后,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对面开设了 “老城综合门诊”,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名城医院”。

医院发展壮大后,李忠禄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资助8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出资3万元引资90万元为边远山区修公路;组织医院专家为贫困山区老百姓送医下乡。

今年上半年,李忠禄集合了医院各科室20多名专家和医务人员,成立“红飘带医疗队”,定期赴边远山区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红军当年在万分艰苦的条件下都事事想着老百姓,我们今天更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红飘带医疗队”成员何俊感慨地说。

唱支红歌给你听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门前,一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出了土城人民的心声。

唱歌的是该县的“红歌合唱团”,一支由土城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老同志自发组成的合唱团。他们穿上红军服,每天到四渡赤水纪念馆门前唱红歌,还义务为游客做讲解,成为土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谈起创团的初衷,团长刘爱华说:“我们想用最通俗的歌声传承长征文化,传扬红色正能量。”如今,红歌合唱团已有成员22人。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红军故事、长征精神,除了群众口口相传,更不断通过长征精神宣讲团、道德讲堂、老红军宣讲团等多种形式,在机关、企业、学校,甚至田间地头长期宣讲。

精神不灭,传承不息,被红色文化持久浸润和激励的遵义人民,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力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黄娴、卢晓琳)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