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开国大典红一师”:多样化任务展雄风

2016年10月09日08:21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翻阅1949年开国大典历史资料,一张黑白照片格外醒目:光荣受阅的步兵方阵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通过天安门。

当年那支受阅部队,就是陆军第26集团军某摩步旅的前身。近日,记者走进“开国大典红一师”,探寻这支红军部队在新时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新足迹。

一场说灭就灭的山火——“这个‘大功日’最特别”

1947年4月12日,七连在解放正定的战斗中率先登上城头,被晋察冀野战军授予“登城先锋连”荣誉称号。从那以后,4月12日被七连定为“大功纪念日”。

2016年的这一天,像往常一样,起床号刚响不久,七连官兵就出现在了训练场。

“嘟——嘟——嘟——”急促的紧急集合哨声把五公里训练打断。

原来,驻地附近的沂山突发山火,形势严峻,地方政府紧急求援。

“5号预案!”在该连一系列战备应急预案中,5号即为扑救山火任务。通过常年训练演练,行动编组、人员分工、物资筹备、情况处置等预案内容已经牢牢印在了官兵脑海。

一台台风力灭火机从战备器材库抬出,一个个战士麻利地攀登上车……不到10分钟,部队就集结完毕,立即出发。

部队到达火灾现场时,好几个山头都烧成了映天红。官兵们按既定分工,冲上了一个个陡峭的山坡。

经过五六个小时奋战,山火终于被扑灭。七连官兵席地而坐,湿透了的迷彩服,沾满了灰尘。从早上出发,除了在来的路上吃了一包压缩饼干,他们滴水未进、粒米未沾。

“今天是咱连的‘大功日’吧?”人群中冒出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指导员王熙亮忽然一个激灵——就在昨天,他还在琢磨着怎么庆祝大功日呢。

“1947年的4月12日,连队的前辈们经过浴血奋战,登上了正定城头,解放了正定城。69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沂山顶,以一场救火的胜利,向革命前辈致敬……”王熙亮越讲越激动,战士们越听越兴奋。

“大功连万岁!”王熙亮的话音刚落,官兵们一齐振臂高呼。

一次说走就走的拉动——“我们平常都这么练”

“战备演练,作战部队的家常便饭。”面对记者,旅长谭思祥对战备工作“轻描淡写”。

谭思祥向记者讲起了去年6月的一次战备演练。

当时,全旅有的营在海训,有的营在某基地参加演习,还有一部分官兵在营区训练,部队高度分散。

谭思祥在前往海训场的途中,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全旅分三路,机动至3个方向,与蓝军部队进行对抗演练。

全旅上下,立即启动紧急出动预案。不到40分钟的时间,十多个梯队、几百辆载满物资和人员的车辆悉数出动。他们分别通过摩托化、铁路输送、海上运输三种方式,向东、南、北三个方向高速机动。

蓝军指挥员怎么也想不到,这群千里之外的对手,到达指定地域的时间,竟比规定时间提前了整整6个小时。让他更想不到的是,他还因此付出了指挥所被偷袭、自己被“活捉”的惨痛代价。

“听说你们受到了上级首长的点名表扬?”记者问。

“其实,这也只是一场再寻常不过的战备演练。”谭思祥淡然地说,“我们平时也都是这么练的。”

旅有应急指挥所,营连有作战值班室。从作战命令到作战行动,除了一套通畅的指挥系统外,还有部队无数次的拉动和演练。

“战备不在于好看,也不在于好听,只在于好用。”谭思祥介绍,全旅20多种战备预案,全部做到定人、定物、定车、定位。他们还把部分战备物资直接放到车上,战备用油直接加到车里,一有情况,打好背包,领了武器,说走就走。

一波说来就来的冲突——“值得信赖的和平力量”

见到杨钊时,他刚从训练场上下来,满头大汗。这位曾经的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教导员,如今是某摩步旅副政委。

“太惊险了,终生难忘!”说起维和经历,杨钊仍然是一脸兴奋。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军队早已向海外派出过工兵、运输、医疗等支援保障部队,但成建制派出步兵营的作战力量,这是首次。他们要面对的,是实打实的战火考验!

去年10月初,杨钊带领长巡分队深入远离南苏丹首都的蒙德里地区巡逻。4日凌晨,临时行动基地东南方向枪声骤响,各种口径的子弹划破夜空在基地上方交错。

杨钊拎起枪冲出帐篷,组织官兵按照防御预案紧急奔赴各自战位,依托既有工事及装甲车展开防御。

七连战士朱凯强带领3名战士隐蔽在营门口观察防御,而距离他们最近的火力点,只有30米远:“真的可以听见子弹飞的声音,有时候还会有流弹朝铁门飞来,头上的树枝刷刷地往下掉,子弹噗噗地往土里钻……”

维和的日子充满凶险,一波波武装冲突说来就来,每一次都被维和官兵成功应对。

“值得信赖的和平力量”——这是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罗伊女士对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的评价。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儿童基金会等组织在南苏丹活动时,都点名要求中国维和官兵提供保护。

执行任务期间,28名官兵荣获联合国南苏丹代表团颁发的“总司令特别嘉奖”,700名官兵全部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近年来,国际维和、境外联演、抢险救灾、全域机动等任务越来越多,这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开国大典红一师”,正在强军兴军的新长征上奋勇向前。(曾涛、刘俊峰、孟伟健)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