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搬下高山日子红火,产业支撑增收有路

重庆黔江 红军树下生活甜(长征路·新故事)

本报记者  蒋云龙  江  山
2016年10月20日03: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枝繁叶密的老皂角树,撑起了一大片荫凉。树荫下,杨爱华给孩子讲起了红军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外婆几十年前也曾在这里讲给他听。老皂角树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水市乡水车坪老街附近的小广场,当地人叫它“红军树”。

  “外婆总跟我说,红军好,讲纪律,对老百姓好。贺龙在我们这里干革命、打土豪,还把钱粮分给贫苦老百姓。”杨爱华说,“82年前,贺龙元帅就是在这棵老皂角树下驻马誓师。”

  1933年12月,贺龙率红三军初占黔江,许多佳话流传至今。红军出发前,要把群众的门板上好,铺草捆好归还,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向群众借的东西,原样归还,损失了照价赔偿。一次问到一个叫黄四娘的,她说有4个碟子不见了,纪律检查组立即按价赔了10个铜板。

  红军爱民,黔江人民也拥护红军。他们为红军带路,帮助抬伤病员,积极向红军反映敌情,冒着炮火给红军送饭。听说红军要走,老百姓纷纷送来干粮。开小面馆的曾和清,带着全家为红军烙大饼。在黔江,200多名当地青年参加了红军,还有不少人因没赶上红军只能中途折回。

  “红军树”所在的水市乡,平均海拔1200米,集镇所在地距黔江城区50公里,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新战役”,正在这里打得热火朝天。

  近几年,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被重庆市列入民生实事。杨爱华一家从中受益,搬到了山下。政府补助5万元,自己掏出10万元积蓄,杨爱华种起了高山蔬菜,开起了农家乐。去年一年挣了10多万元,他今年估摸着能挣20万元。

  “红军树下一起听故事长大的小伙伴,好多也都开起了农家乐,大家现在的日子都红火着呢。”杨爱华说。

  今年夏天,重庆酷热难忍。高山上的水市乡气温宜人、风景秀美,吸引游客12万余人次,带来了2900万元的旅游综合收入。为服务旅游业需要,400多名贫困人口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销售收入达到180多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500多元。2015年,当地有62户220人从中受惠而脱贫。今年,预计3个贫困村整村脱帽,168户627人能够脱贫。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不只是让老百姓搬出大山就行了。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目标。对于搬出深山的老百姓,党委政府要为他们增收想法子、铺路子、造环境。

  碧波荡漾的阿蓬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小社区,一排排的小“别墅”,一楼一底,白墙黑瓦。这就是黔江区冯家街道中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十栋小洋楼中,有一栋属于69岁的粟国才。

  “以为要在土坯房里过一辈子了,没想到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粟国才说起现在的日子,嘴角就止不住上扬,“楼下自己住,楼上游客住,每年轻轻松松挣万把块钱。加上我和老伴的养老保险,生活基本没啥愁心事儿了。”

  在这个像景区一样的安置点里,一共住着57户像粟国才一样的农户。有低保户、地灾避让户、危房解危户、建卡贫困户。

  在冯家街道,农民新村建设,带来红火的乡村旅游。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也让不少农户口袋渐鼓。2015年,当地引进了占地100亩的食用菌工厂化示范栽培园,效益相当不错。利用园区的技术和资源,今年能扶持100个食用菌产业大户。

  像中坝这样的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黔江区已启动建设88个,建成70个,1.3万户农户得到了安置。为了让这些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当地党委政府确保扶贫安置得后续有力。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喊出了响亮的口号,也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子。一方面,将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领略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另一方面,稳定增收,成为黔江区脱贫攻坚战的战术要领。精准扶贫,政府不搞一刀切。每个村根据特色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高山上,红军树愈发壮大茂密。树下纳凉的村民们,依然爱讲红军的故事,也爱谈起现在红火的日子。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0日 09 版)

(责编:白宇、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