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在雪山草地、枪林弹雨中,他们边行军边学会了通信技术,百岁老红军秦华礼讲述

穿过纷飞炮火,去拥抱梦想(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本报记者 姚雪青
2016年10月28日04: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秦华礼正在讲述长征故事。
  本报记者 姚雪青摄

  秦华礼,1913年生,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长征中进入通信学校。1958年起,先后任南京邮电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83年离职休养。

  回忆起长征往事,如今已是103岁高龄的秦老精神矍铄,平和的语气中仍是满腔豪情。

  “身负重伤都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

  1932年,红军长征入川,母亲亲自送当时19岁的秦华礼参加了红军,投身革命。

  秦华礼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重要战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在1935年的千佛山战役中,战士们在山上守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向敌人发起反击时,敌军一发迫击炮弹在秦华礼身边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大腿。

  “团政委立即派担架把我送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治,没有药物,护士只能用纱布包扎伤口。此时,部队要急行军北上,动员重伤员留下来,我们却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秦华礼说。

  在渡过一座险峻的铁索桥时,他们突遇敌机的狂轰滥炸。“说来侥幸,炸弹把桥左边一条竹绳炸断后,桥面歪斜却没有断。我们跟随部队继续走。后来到了老百姓家中,借了一把剪刀在火上烤热割开伤口把弹片取出来,再用盐水清洗,一时间血流如注。”讲起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秦老爽朗地笑着说,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伤口竟然慢慢痊愈了。

  提到长征,秦华礼总结了三大困难: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气候恶劣,没有粮食和御寒衣物,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徒步翻山越岭。

  草地里气候变化无常。中午的时候很热,但下午就突然狂风暴雨还夹杂着冰雹,夜间更是气温骤降。秦华礼回忆说,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把斗笠顶在头上,斗笠全被砸烂了。开始长征时,战士们带了棉衣,后来为了减负把棉絮抽了,穿着单衣过草地、爬雪山,很多人都冻伤了。过草地时,先前还能吃野菜、糠、树叶,后来连青草、青苔都吃,吃得上吐下泻,最后一次过草地时,能吃的野菜都没了,只好吃皮带、枪的背带、皮包、皮箱,“皮带直接煮是煮不烂的,要先放在火上烤烤,烤糊了,刮成金黄色,然后切成一块一块放在缸子里慢慢炖,再切小一点才能咽下去。”

  “长征时我们总共翻过18座雪山,其中有15座是常年积雪、人迹罕至的,海拔最高的党岭山有5000多米。有次连续走了5天,没见到一户人家。雪一脚踩下去有膝盖深,一旦走错就会陷在积雪里拔不出来。”秦老回忆,途中走过的河流大部分没有桥,也找不到船。红军长征中遇上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大河,一些桥梁上木板已经被烧掉,过桥只能攀着铁链,非常危险。

  “在草地里、树林中,边行军边学习”

  因为秦华礼读过两年书,且政治上可靠,1935年9月,组织上派他到通信学校学习。当时的红军通信学校可谓“三无”:无固定教室,行军途中在野外树林学习;无设备,全校45人只有一只150伏的电压表;无文字教材和文具纸张。但学员们克服了困难,在一年多时间里,在草地里、树林中边行军边学习。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教我们削铅笔,不许削笔芯,只削木头,写出来字很粗,转一下再写。一年学习只发了一支笔,我们把竹子削成铅笔的样子练习,正式考试的时候才用铅笔。学英语就更难了,我发明了一个方法,行军休息时,两人为一组,写两个汉字,插在前面人的背包上,我说汉语,你答英语,互相提问、背诵。”秦老回忆,他们从阿拉伯数字学起,然后是学电工、欧姆定律。

  长征时,学员们能获得的电池都是前方部队淘汰下来的,常常电量不足。不懂化学的秦华礼将电池锌皮层层扒开,舔舔里面的液体,发现又咸又苦又麻。“我琢磨着电池里面应该有盐,于是就尝试着把电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盐水的竹筒中长时间浸泡。用盐水泡起来,再次使用电池时,竟然电量十足。我们管它叫‘麻子牌’电池。”就靠这样简陋的条件和近乎原始的方法,学员们全都学会了装收发报机。

  在作战中,通讯和侦察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密码搞错就会影响到部队之间的配合,因此,收报发报的学习一直都抓得很紧。长途行军时,老师把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用来上课。每个人的左手大拇指成了便携式的“手键”,行军中也能边走边练习发报。

  抗日战争时期,秦华礼任129师电台台长,跟随刘伯承师长转战太行山区。1940年百团大战时,他守着电台,八天八夜没合眼。解放战争时期,秦华礼先后参加过保卫延安、上党战役、吕梁战役等,多次立功。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秦华礼转入地方工作。在云南,他率领新组建的通信建设队伍,在荒无人烟的西南边陲原始森林中,架设开通了我国西南边疆昆明到缅甸的第一条国防通信线路。

  1958年,秦华礼到南京邮电学院工作,在担任学院主要领导的25年中,他将“长征精神”带到了工作中,为祖国的邮电通讯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直到今天,南京邮电大学的校庆还会举办跑步比赛,学生们说:“因为老院长是用两条腿走完长征的人,我们要把这样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下去!”

  “历史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秦老说,走完长征,靠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撑,“我坚信共产党会带领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炮火纷飞中,大家一直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士气很高昂。过草地时遇到冰雹,用洗脸盆顶在头上,陶的、铜的,让冰雹敲打得叮叮当当地响,战士们就当是听音乐;夜里草地特别寒冷,大伙儿就背靠背围在一起;过雪山的时候,歌声嘹亮洒满一路,一个连队唱完了拉另一个……

  秦华礼告诉记者,长征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传了革命,宣传了红军。沿途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本来没见过红军,也不了解红军。红军长征时经过这些地方,让他们看到了红军严明的纪律、良好的精神风貌。红军到群众之中开会、演讲,宣传革命政策,也让沿途的人民群众知道了红军是一支多么好的队伍,从此也开始心向革命。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积极传播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服从党的指挥,严守党的纪律。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与一批又一批学子座谈,鼓励年轻人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前不久,秦华礼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撰写的《长征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魂》一文中写道:80年后的今天,二万五千里的滚滚硝烟并未散去,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和事业的延续,历史将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宏图大业中,那段开始于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8日 04 版)

(责编:袁勃、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