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火箭军新锐亮相 创新准星直指打仗

2016年11月08日08:31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写在前面的话

  创新,是一支军队发展进步的灵魂。如何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成为各级指挥员的一道现实考题。火箭军着眼使命任务大力推进军事创新,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从导弹营盘到发射阵地、从南国密林到戈壁大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渐成风尚。

  创新的标准定在哪?创新活力从哪里来?创新之果如何落地生根?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火箭军部队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系列新闻调查,敬请关注。

  深秋探营,记者第一站来到火箭军某导弹旅。

  该旅的精彩,早已为战略导弹部队的史册所记载:首次完成整营导弹发射任务,训法战法开创历史先河;首次完成整旅火力突击,率先实现手动操作向计算机控制的转变,刷新多项纪录……

  一个组建只有十几年的“新锐”之旅,如何成为火箭军部队的“精锐”力量?

  答案有很多。但官兵点赞最多的,是该旅常态化开展的群众性创新活动。

  群众性创新活动听起来并不新鲜,但让记者惊奇的是,这些从该旅官兵手中诞生的创新成果叫好又叫座,几乎个个都与战斗力紧密相连!

  奥妙何在?

  “创新好不好,要看标准硬不硬。”该旅领导说:“这标准那标准,关键要立起战斗力标准,用这把尺子量长短,才会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其实,旅领导的话也并非首创,而是该旅历届党委形成的共识。曾经,他们也走过弯路。面对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导弹武器装备,官兵们创新热情都很高,可一拿起创新这把“枪”,大家却不知将“准星”瞄向哪里。

  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之初,一份份课题报告摆上旅领导案头:有的追求“高大上”,一心想着获大奖;有的打着追踪潮流的幌子,瞄准的却是“市场”;有的花了不少心思,却只停留在“锅碗瓢盆”上;还有的抱着交差心态东拼西凑贴标签……

  “基层官兵身处战斗力建设的一线,精力容不得干扰分散。创新好不好,战场说了算!”该旅及时制订下发《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实施意见》,立起一道“门槛”:创新必须聚焦打仗靶心,着眼破解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难点问题。

  何谓重难点问题?该旅技术室高级工程师廖飞鹏向记者讲起了一段创新经历。

  那年,部队兵分多路同时执行几项重大军事任务,训练弹数量不足的问题凸显。廖飞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着几名技术骨干,把床铺搬到装备库房,一次次测量计算,一回回推理论证,历时半年多研发出某型仿真训练弹和瞄准适配器。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操作训练全部功能,还对远程控制、参数运算等进行了设计优化。

  很快,一批自主研发的仿真训练弹投入使用,满足了该旅所有发射单元同步训练的需要,发射单元作战能力和整旅合成训练效益大幅提升,为完成整营突击、整旅突击任务奠定了扎实基础,成果被上级全面推广。

  这样的故事,在该旅还有很多;这样的成果,在该旅也有很多。从装备库房到发射阵地,从首长机关到基层班排,一批“战”字牌创新成果成为战斗力倍增器——

  通过技术嵌入、系统升级、引进移植等方法将数十台模拟器材“化零为整”,建成导弹武器装备一体化模拟训练平台,探索出“不出营门、整旅合成”的训练新模式。

  着眼“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核心标准要求,优化导弹发射流程,使准备时间大幅缩减,部队“箭在弦上、闻令而动”成为常态。

  开展野营不间断供电保障研究论证,提高了部队野外生存待机和实战能力……

  长剑倚天,创新之基坚如磐石;发射架下,创新准星直指打仗。该旅军史馆,记录着百余次导弹发射的壮美。透过“百箭腾飞”的壮丽弹道,记者触摸到的是该旅聚焦打仗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强劲脉搏。

  擦亮创新的“打仗招牌”

  ■王通化

  全军部队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已经有些年头了,其中孵化诞生的不少创新成果,已成为战斗力建设名副其实的助推器。但毋庸讳言,相比于群众性创新成果总量的巨大“分母”,对战斗力提升有贡献的“分子”仍显得不够匹配。

  究其原因,林林总总。但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创新的“含军量”不够,“为战”的成色不足。有的把创新当成“煮八宝粥”,什么都朝里面放;有的把创新当成一个时髦的“标签”,拿着它到处贴;有的把创新当成“门面”,好大喜功大投入大包装;有的创新无底线,东拼西凑、抄袭模仿;更有甚者,拿着经费,以创新为名逐个人之利……

  创新好不好,标准定在哪?这是部队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因为基层官兵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等非常有限,走不起弯路,经不起折腾,更不容许无谓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讲,火箭军某旅这些年关于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在当下具有普遍参照价值。

  战斗力标准,应当成为衡量官兵创新成果的“检验仪”。只有擦亮创新的“打仗招牌”,瞄准那些急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基层部队的很多创新成果,才能对战斗力真正起到助推作用。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