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改则生不改则亡”的紧迫感要和战时一样强

2016年11月28日09:06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改则强,不改则弱;改则生,不改则亡。”对于这个道理,可以说全军官兵是理解的。但是,随着“脖子以下”的改革即将全面展开,还是有少数官兵出现“理解归理解,意识归意识,紧迫感却不强”问题。其折射出来的现象是,改别人的可以,改到自己头上思想上就打“纠结仗”,跳不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的小圈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身改革的热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处在和平时期,少数人“改则生,不改则亡”的改革紧迫感没有像战争年代革命前辈那样强烈。

  长征时期,红军团以上部队的编制体制调整多达10余次,可以说是一路行军、一路打仗、一路整编。许多部队昨天是个团,今天编制撤消了,兵员补充到了其他部队;许多人昨天是师长团长,今天可能当营长连长;还有的部队指挥员降为战士,到“干部团”当兵去。面对这些考验,红军各部队指战员都是坚决服从命令,几乎没有出现什么思想问题。

  为什么红军指战员具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从理论层面来说,是革命前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从实际层面来说,红军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机。因此,红军指战员“改则生,不改则亡”的紧迫感特别强烈,个人思想问题难以浮现出来。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也经历了多次编制体制调整,虽说那个时期我军生死存亡的危机比红军时期要小得多,但也存在着“改则打胜仗,不改则吃败仗”的危机。因此,广大指战员“改则强,不改则弱”的紧迫感也很强烈,很少有人考虑个人利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面对战争,任何个人利益、局部利益都得自觉服从打仗这个大局,如果仗打不赢,什么个人利益、局部利益都无从谈起。

  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又何尝不是呢!

  当前,我国安全形势严峻,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新军事革命。美军完成了第一次信息化转型后,又提出了二次转型;俄军大刀阔斧改革指挥体制,指挥机构精简了50%;英军、法军、德军、日本自卫队也都争先恐后推进信息化军事革命。在这场大潮中,我军如果错过机遇,就会陷于战略被动,造成军事上落后的局面,而落后就会挨打。可以说,抢占新军事革命的制高点就是一场战争,只是不见硝烟而已。

  改革则强,不改则弱,是军队建设亘古不变的铁律。读中国史,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采纳管仲倡导的“寓兵于民、军政合一”的耕战体制,一跃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秦国积极推行军事改革,最后一统天下。看世界史,古罗马通过军事改革,创建了被恩格斯誉为“冷兵器时代最完善的”编制,雄视世界500多年;沙恩霍斯特的军事指挥体制和兵役制度改革,为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军事基础;拿破仑的军事改革,造就了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罗斯福的“大海军”改革,让美国成为海上军事强国。

  看清“改则强,不改则弱”之铁律,增强“改则生,不改则亡”之意识,个人还有什么思想疙瘩解不开!(石纯民)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