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的红色传奇
提起红军长征,人们更多知晓的是中央红军在赣南的抗争与转移情形,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激烈、艰险的战斗情形,而对于像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内容情形就似乎较少了解。纪红建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从湘西民间百姓的见闻记忆中,打捞出了许多有关贺龙如何在湘西起事、拉起一支红军队伍、经历坎坷走上长征之路的故事。
湖南桑植是火热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曾经考虑的目的地。然而,越是革命斗争形势发展得好的地方,斗争就越尖锐和惨烈。在红二方面军受命开始长征后,桑植这块曾经的革命热土,就立即陷入国民党还乡团血腥镇压的灾难中。很多红军遗留人员和红军亲属都遭到残酷杀害。据不完全统计,桑植有10000多人因红军而牺牲,有一户人家,“九个娃儿,八个红军,七个牺牲”。这些发生在长征前夕、革命初始阶段的激烈、复杂、艰难的故事,是长征的前奏和背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回望和关注。《马桑树儿搭灯台》是带有抢救性质的真实书写,是一种对抗遗忘的写作行动,因为时间的迁移和历史的远去,将显得愈发重要。
《马桑树儿搭灯台》通过深入历史现场的调查和对当事者的寻访,详细地书写了桑植子弟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的种种故事,令人感慨,也令人沉思。作品中描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场景,并且从一个特殊的侧面,表达了湘西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诚拥护与巨大支持,彰显了湘西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这种旨在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的文学表达与追寻,正是对于长征精神的一种丰富与延伸。
历史是今天的昨天,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马桑树儿搭灯台》的作者在对历史的寻访中,生发出对英雄人物的钦敬之情,在对不少似乎是传奇但其实是真实故事的回顾叙述中,将激动、震撼、沉痛等复杂情绪传递给读者。在富有桑植地方文化特点、感情浓烈的民歌曲调的串联下,谋篇布局,形成文章,凸显了个性色彩。
历史书写不应满足于对历史的机械照搬和还原,而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找寻对现实有益的营养成分。《马桑树儿搭灯台》在切实地走向历史现场方面具有很大的自觉性,在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滋养方面也具有可敬的担当。在桑植这块革命热土上,如今很多年轻人可能已经淡忘甚至不知道红军的光荣历史,所以,作者说,要在书中“把红军二字讲清楚”。“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民歌如泣如诉,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盘旋回响,把忠诚、牺牲、苦难、期待的旋律代代传递,希望读者能够听见。
湖湘大地,“惟楚有才”。近些年来,湖南的报告文学创作十分活跃,成果也突出丰硕。纪红建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是其中最新的代表作品。在此之前,像余艳的《板仓绝唱》《追梦密码》,纪红建的《走向崇高》《不朽的残碑》,龙宁英的《逐梦——湘西扶贫纪实》,薛媛媛的《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彭晓玲的《空巢》等一批报告文学作品,都在深入描绘历史故事与现实社会方面引发了广泛关注,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可以说,湖南的作家是充分理解并认识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艺术特性与现实意义的,因此,不但乐于创作,而且长于创作,并用心拓展,因而不断取得新成果就非常自然。当然,这种创作现象的出现,也是湖南相关文化部门用心用力、栽培扶持的成果。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个报告文学的热心读者,我殷切期待湖南的报告文学创作不断涌现新的优秀作品。(李炳银)
(《马桑树儿搭灯台》:纪红建著;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