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军委后勤保障部某汽车团重装备运输营:战略投送先行军

2016年12月29日15:47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图为重装备运输车在雪域高原驰骋天路。
图为重装备运输车在雪域高原驰骋天路。

这是一支为打仗、谋打仗、练打仗的重装运输“利剑”部队。

这是一支敢担当、锐攻坚、勇转型的战略支援“拳头”力量。

这支肩负着为全军重装备公路运输力量建设趟路子、出经验重任的部队,时刻把打赢刻在心中,把使命举过头顶,把重担扛在肩头,勇于开辟新路,敢于克难奋进,战斗力保障力不断跃升。

追寻它的足迹,敢挑重担、勇毅前行的轮印清晰有力:从戈壁荒漠到闽粤大地,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他们先后配属东部、南部、西部、中部战区部队,出色完成了多次跨区支援保障、实兵演习等重大演训任务。

翻开它的履历,攻坚克难、矢志打赢的坐标熠熠闪光:他们成功开创了我军成建制公路远程投送重装备历史,有效拓展了装甲部队远程机动和快速突击的应急作战能力,为部队赢得作战主动、达成战役企图提供了重要保障。

它就是军委后勤保障部某汽车团重装备运输营。

新型作战力量,填补我军重装备公路远程投送力量空白

战略投送力量是军委确定的新型作战力量之一,重装备公路运输力量是战略战役投送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勤保障部队新型应急支援保障力量。

过去,我军重装备主要依靠铁路装载输送。受铁路轨道的限制,超长、超宽的重装备不能直接运输抵达目的地,需要反复倒运,不仅时间长、效率低,还容易暴露作战意图,战时一旦铁路被破坏重装备输送将无法实施,这一度成为制约部队整建制快速投送的“瓶颈”。

为加强我军重装备公路运输力量建设,提高我军重装备战略战役投送能力,2008年6月,这个营开始担负全军重装备运输任务,填补了我军整建制重装备公路远程投送力量的空白。

然而,在担负新任务之初,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无教材指导,二无经验遵循,三无车材保障,四缺油料经费,怎么进行维护保养?怎样组织勤务训练?如何才能快速形成战斗力?……要在短期内啃下这块起点高、强度大、任务紧、周期长的“硬骨头”,形成远程投送能力,可谓任重道远。

“既然没有路,我们就闯出一条样板路!”团党委果断定下决心,迅速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攻关小组,参照一般运输车的训练模式边训练边摸索,同时邀请厂家技术人员普及重装备运输车维护保养知识,让大家全面熟悉掌握车辆技术性能。

借鉴一般运输车的训练规律,训练先从式样驾驶的直线倒车开始。看似简单的基本课目,驾驶员操作起来却手忙脚乱,车辆来回摆动,一次次驶出限制线外。由于重装备运输车向后倒车时方向盘转动方向与车身驶向相反,与以往驾驶的车型正好完全相反,所以必须尽快走出固有的驾驶习惯。两个星期后,大家慢慢对车的方向感有了初步的把握。

直线倒库使官兵们逐渐建立起了训练的信心,可这才刚刚迈入系统训练的门槛。经过反复试验,原本设计的蝶形倒库科目,因车身超长超宽,不具备实施条件,最终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倒库这一崭新课目,它综合了三个不同方位的倒库,对短期内提高官兵的基础驾驶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是不久,又一个突出问题摆在大家面前:训练得力不等于保障有力!该营敏锐地认识到缺乏与保障对象的联合训练,制约了部队战斗力保障力的提升,只有紧贴保障需要,才能找出训练中的短板弱项。

为了提升战场保障水平,重装备运输营坚持走出去训练,与驻地附近装甲部队积极开展对接联训,根据重装备运输车超宽超高的特点,组织开展上下铁路平板、装卸载、捆绑加固等针对性课目训练。

伴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只见重装备车辆迅速到达指定区域。车一停稳,6名战士箭步跃上拖车,协力推下钢制渡板,装甲装备快速准确地驶上装载平台,捆绑加固随即展开,官兵们个个动作娴熟,行如猛虎。随着旗语指令下达,驾驶员进入战位,车辆起步绝尘而去……一连串课目轮番上演,让人目不暇接。实践证明,对接联训成为官兵们破解训练难题,改进战法训法,锤炼驾驶技能的最佳平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8个月的艰难探索,官兵们从实践中总结编写了30余万字的训练教材,探索出了一套实用的训练模式,总结了分层施训法、逐级考核推进法、滚动训练法等训法,推行了军事训练问责制,建立了集领导组织、训练计划、训练教学、训练实施、训练考评、训练反馈、训练保障、训练奖惩等8个环节的问责标准,成功迈出了重装备公路投送力量建设的关键一步。

聚焦能打胜仗,钻战研战不断提升战斗力保障力

炎炎夏日,西藏山南地区起伏的山峦之中,一支重装备车队平稳地行进在“天路”上。

今年8月,赴藏参加联演联训任务的重装备运输营,满载着参演部队的重装备,历时30小时,成功翻越海拔5000余米的高,提前抵达目标地域。三天后,他们又长途机动至某地区开展高原高寒适应性训练。

“此次赴藏参加联演联训任务,一方面是检验联合作战背景下的战斗力保障力,另一方面是采集更新各项高原训练数据。”重装备运输营营长王鹏向记者介绍。

翻开重装备运输营的任务履历发现,短短数年,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征战雪域高原了。

2012年6月,重装备运输营受命奔赴西藏,执行综合性试验演练任务。初到青藏高原,官兵由于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还未消减,紧急的倒运任务接踵而至。

某部装甲团进驻高原,重装备运输车需全部出动,将履带式装甲装备从拉萨西火车站投送至某地域。

针对多线保障、运力有限的实际和高寒地区装甲装备机动性能下降、故障率高、不易整体机动等特点,车队指挥组按照“强弱优化、新老搭配”的原则,科学编配驾驶力量,对车速、车距进行动中调控,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当车队行至某镇上时,不远处有两座桥,最高承重数十吨,车队因超载无法正常通行,只好将装甲装备先卸载下来,逐一通过。到达指定地域后,大家匆匆吃完自热干粮,喝上几口凉水,又赶往火车站,继续装载某红军师装甲装备投送至驻藏某旅。

密集的任务持续了20天后,他们又迎来最艰巨的挑战:承载装甲装备从拉萨摩托化机动至120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导演部命令2日内必须到达。

马达轰鸣,烟尘阵阵,官兵们如期出发。当车队行至连续坡陡弯多的唐古拉山地段,发动机的嘶吼声明显沉闷,转速指针居高不下,机油压力表多次亮起红灯,行车速度越来越慢,车队慢慢拉开了间距。

“报告,1号、2号重装备运输车抛锚。”负责车队收尾工作的修理所长王泽普一边向指挥员汇报,一边走近车身检查故障,“一定是发动机温度过高将气管烤热后爆裂了,必须马上更换气管”。

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王泽普带着几名驾驶员气踹吁吁地交替着打起车头。不巧,天气骤变,下起了冰雹,砸在车上“嘭嘭”作响,他们只好带起头盔,穿上雨衣,继续作业。40分钟后,故障终于排除,车队继续前行。

更大的考验来了,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官兵们由于严重缺氧头疼难耐,不得不用背包带把自己的头紧紧地缠起来,肚子饿了就靠着干粮补充热量,一路坚持不停车不休息。当疲惫不堪的车队安全到达目的地时,官兵们几乎同时按响了喇叭,寓意着胜利的喇叭声在沉睡的高原上久久回响。

勇战高原,建功天路。在3个月的时间里,重装备运输营圆满完成了乘坐无氧列车进藏人体机能测试、军地重装备运力混合编组联合保障、高原高寒地区铁公倒运、摩托化机动重载试验训练等6项试验任务和战损装甲后送、野战车场开设、隐蔽伪装、装甲装备集中装载等演练科目,探索了适应高原高寒地区联合战役条件下重装备公路投送保障模式,全面提升了重装备运输营应对多方向、多批次投送保障效能。

优质高效保障,千里投送朝发夕至无缝对接战场

现代战争打保障,首先要“打投送”。随着装甲部队作战空间和范围不断拓展,只有投得重、投得快、投得远、投得准,才能让部队“其疾如风”“动如雷霆”,赢得战争先机和制胜优势。

2009年7月,刚满一周岁的重装备运输营迎来第一场大考,考题是配属加强原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某装甲师,接受总部组织的重装备运输力量远程投送能力检验评估。

考核一开始,导演组便下达了向东南沿海某训练基地摩托化机动的命令。作战地图上显示,此次远程投送需横跨福建省全境,行程约1100公里。

盛夏的南方,暴雨持续肆虐。车队伴随着电闪雷鸣行进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室里雨刮器拧到了最高档位,前方的视线依然若隐若现,能见度不足50米。然而,凭借官兵们过硬的驾驶技术,整个过程没有一辆车掉队。

两天后,车队在规定时间内安全到达指定地域,一次性通过了总部对运输组织筹划、铁路输送、重装备铁公倒运、远程公路输送等15个课目的检验评估,评估等级为优秀。

2014年8月,在全军实战化演训如火如荼展开之际,重装备运输营再度出征,配属某部参加“联合行动-2014B”实兵演习。

一次任务中,满载装甲装备的车队,经过两天的长途机动,距离目标区域仅剩最后几公里。就在这时,车队突然接到指挥部命令:原配置地域遭敌火力打击,立即将重装备投送至某目标地域!

连日高强度的投送任务,官兵们已经疲惫不堪。而车队此时距新的目标地域300多公里,还得面对各种陌生环境和恶劣气候的干扰。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重装备如果不能快速抵达就会贻误战机。车队指挥组来不及犹豫,迅速启动预案、调整部署。通过北斗一体化指挥平台,调阅战场信息数据库,研判战场敌我态势,标绘新的行车路线图,指挥部队快速机动。

“报告001,前方三公里处有一限高桥梁,车队行进受阻!”北斗通讯系统里传来了先遣队长的呼叫。

原来,重装备运输车装载装甲后,整车高度超过4米,无法正常通过限高桥梁。如果重新规划路线,车队将无法按时到达。“各车注意,前方集结,准备卸载,装甲装备与重装车辆分别通过桥梁,再进行装载。”营长王鹏详细察看情况后,果断命令道。

这时,装甲部队的领导急了,找到王鹏质问道:“装甲卸载怎么也需要一小时,重新装载还要一小时,无法按时到达指定地域谁负责!”

“放心!”王鹏只回复了两个字。只见重装备运输车迅速展开,官兵们娴熟地解除捆绑加固器材,指挥装备卸载……半小时后,车队重新出发,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标地域。

紧急时刻,王鹏的自信源自平日扎实的训练。为了解决装甲装备装卸载时间过长制约部队快速反应的问题,该部遴选骨干力量成立攻关小组,组织对装备装卸载能力指标进行全程测算和验证,制定了装甲装备装卸载训练流程和编队示意图,经反复实践改进,最终将装、卸载耗时由原来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保障对象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官兵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靠着优质高效、精益求精的服务保障,才能确保每次急难险重任务连战连捷。

2015年7月,重装备运输营首次参加阅兵保障任务,也是我军阅兵史上首次动用重装备运输车投送受阅装备。为了把新型装甲装备完好无损地投送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他们进行了精细化准备,建立完善每台车辆档案资料和数据库,落实每日车辆检查整治登记制度;扩大装备与汽车鹅颈之间的距离,防止行进过程中承载装备与运输车摩擦磕碰;制定详细的行驶路线图和输送计划方案,会同地方交通部门多次进行路线路况勘察。

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联战联训联保过硬战略投送部队

“各车注意,前方发现小股敌人,做好战斗准备……”前不久,重装备运输营在执行跨区支援保障任务中,充分利用投送返程空载运行时机,择机设置小股敌特袭扰、敌卫星过顶侦察、通信干扰等敌情,全面锤炼官兵战时突发情况处置能力。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针对承运部队装备多、装卸载地域受限、现场组织复杂等实际,他们打破常规装载方式,着力创新快速装卸载模式。按照“梯队编组,有序衔接,接力装载”的组织模式,科学组织、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将一组5台装甲装备原有装载时间缩短至8分钟,大大提升装载效率;在进入预定卸载地域前,适时解除捆绑加固,提前发动履带装备,安装车载武器装备,确保履带装备能够快速完成卸载,快速进入预设阵地,为演习部队前推布势、夺占先机抢得了时间。

“一旦打起仗来,后勤运输线一定是敌人首先打击的对象,要建设打不断、拖不跨、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努力打造联战联训联保过硬战略投送先行军。”复盘检讨中,团长张军总结了部队参加跨区支援保障任务暴露的训练短板,同时也吹响了新形势下重装备公路投送力量转型发展的冲锋号。

其实,勇于创新、敢闯新路原本就是这支新型作战力量的鲜明印记,一段重装备运输营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新史。细数重装备运输营的发展轮迹,处处闪现着转型创新的火花:

——人才队伍建设。他们严格遵守特种车驾驶员的成长规律,改进以往“一锅煮、一般粗”的粗放型训练模式,采取分级单训、分类组训的训练方法,充分利用驻地城区道路和执行运输保障任务时机,探索总结出了重装备运输车针对性训练法、“三分四定全程”训练法、“初、中、高分类升级”训练法等驾驶员培训模式,使驾驶员生成周期平均缩短近2个月,成才率提高近20%。

——装备技术革新。改进后的重装备运输车装备的北斗系统可在野外精准导航定位,通讯系统可与我军现役的装甲等多种装备兼容,绞盘系统可对重装备快速实施吊装作业,大大方便了战损装备后送抢修。不仅如此,他们还充分发挥官兵智慧,成立创新发明小组,广泛收集官兵中创新“金点子”,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对装备的革新升级进行技术研讨和集体攻关。

——战法训法创新。在组织车辆上下火车平板、捆绑加固勤务训练时,官兵发现以往杠杆式的捆绑加固器材,由于车身过重一直无法紧固,他们与厂家专家联合探讨,最终研发出了螺旋式的制式器材,既将作业时间缩短到了20分钟,又确保了车辆运行牢固安全。在进行装甲装备捆绑加固时,他们总结探索出重装备快速装载“五步法”,对装甲装备捆绑加固进行了3项改进,有效节省了装甲装备装、卸载时间,提高了重装备转运效率,这一方法在多次演训任务中“大显神威”,确保了部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

——制度规范完善。他们紧贴多种任务背景下的实战要求,积极探索不同保障地域、作战样式、地理条件下的运输保障行动规范,系统梳理了沿海地区、高寒山地、荒漠戈壁等地区部队机动要求和安全行驶要素,梳理总结了重装备运输营通信、车材、油料、维修、技术革新等5类保障指南,制作了《赴藏远程兵力投送重装备转运工作手册》和《机步师远程机动重装备运输分队支援保障方法》教学片,为规范未来重装备公路投送的组织实施和任务行动,提供了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直观性好的参考作用。

岁月更迭,任务磨砺,“创新种子”已经在官兵中生根发芽。针对重装备运输车车型实际,他们打破“常规编队”,推行“科学合理编组,适时掌控车速,把握运行节奏”的安全运输模式,探索出多种复杂条件下安全行车常识、安全行车应急措施“二十招”等运管措施,总结形成带队干部总控、骨干监控、邻车互控、驾驶员自控的“四控”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了运行秩序。

如今,勇于创新在重装备运输营蔚然成风。功能齐全、造价低廉的重装备铁路装载位移器解决了重装车辆铁路装载定位难,费时费力的问题;方便携带、安全高效的蓄电池快速拆装装置解决了车用蓄电池充电麻烦、易烧毁极柱的问题……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8年前,成长的轨迹上,重装备运输营攻坚克难屡出奇招;今天,在全面走开联战联训联保的道路上,这支战略投送先行军的轮迹依然坚定有力!(何 明、张 亮、王礼光)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