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如何看待和平时期军人的牺牲

 
2017年01月05日09:04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如何看待和平时期军人的牺牲

  刚刚过去的2016年,张超、余旭、申亮亮、杨树朋、李磊、刘景泰……一张张烙印在无数人脑海中的鲜活面孔,汇聚成一个大写的名字。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如何看待和平时期军人的牺牲?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文章《甘洒热血写忠诚》,与您一起探讨。

  ■如何看待和平时期军人的牺牲

  甘洒热血写忠诚

  编者按

  国家,崛起于文明,奠基于精神;军人,奉献乃本色,牺牲最崇高。刚刚过去的2016年,张超、余旭、申亮亮、杨树朋、李磊、刘景泰……一张张烙印在无数人脑海中的鲜活面孔,汇聚成一个大写的名字:中国军人;一段段感天动地、引人泣下的英雄事迹,凝聚成一个厚重的词汇:牺牲精神。和平年代,虽少有炮火硝烟,但军人的牺牲在所难免。如何看待和平时期军人的牺牲?新年开栏的“修养视点”专栏刊登一组文章,就此话题与读者探讨交流。

  军人因牺牲而崇高

  ■万 晋

  说到“牺牲”一词,很多人脑中立即会跳出“军人”二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军人始终肩负着“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重任,为了国家和民族,甘洒一腔热血,有着“马革裹尸还”的壮烈而博大情怀。

  军人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道德伦理。无论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勇无畏,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不管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所表达的为实现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决绝态度,还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所书写的前仆后继、以身许国的豪迈之情,无不彰显出军人勇于牺牲、精忠报国的崇高品质。军人的牺牲精神,融入血脉、刻进筋骨、涵养生命,既化作舍生忘死夺取胜利的实际行动,也成为军人这个群体至高无上的精神图腾。

  军人因牺牲而崇高。为了正义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毅然割舍自身利益乃至献出生命,彰显出军人的价值。为国为民而献身的人,国家和人民永远不忘。人们看到,天安门前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筑起的精神坐标,成千上万的人去拜谒瞻仰;人们记得,蓝天之上军用专机的隆隆轰鸣,跨越11个国家、飞行27000多公里,接运维和英雄申亮亮的灵柩归国,无数人列队迎接一名士兵“回家”;人们知道,国家以立法形式设立“烈士纪念日”,体现的是尊崇英雄的国家意志,为的是那份不能忘却的纪念。勇于牺牲的英雄,国家爱之,人民敬之,舍生取义,英魂永驻。

  和平时期的军人也许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也许少了炮火硝烟的考验,但牺牲奉献仍是革命军人职业道德永恒的内核。在真打实抗的演兵场上,他们大力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用鲜血甚至生命锤炼打赢未来战争的过硬本领;在抢险救灾的特殊战场,他们演绎“用生命托举使命”“用牺牲换来新生”的英雄壮举,维护着祖国的和平安宁与人民的幸福安康;在深化改革利益调整的考验面前,他们把“战时忘死、平时忘我”作为人生价值航标,用“让走就走、让留就留”的实际行动兑现军旗下的庄严承诺。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牺牲都将会与军人紧紧相连,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复兴,就必然会有人付出牺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将如此”。革命军人的这种牺牲,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将鼓舞和激励一代代革命军人以舍小家为大家、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行动,续写强军兴军新的辉煌,铸就人民军队不朽丰碑,也撑起一个国家和民族挺拔的精神脊梁。

  牺牲诠释信仰力量

  ■段开尚

  4.4秒,生死一瞬,一级飞行员张超毅然选择“推杆”挽救飞机,用生命为祖国航母事业铺路。英雄折翼,感天动地,很多人不禁在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地选择牺牲?

  活水溯其源,万物寻其根。人生经历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牺牲都是不平凡的,无论是面对炮火硝烟的奋勇冲锋,还是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瞬间壮举,或是平凡岗位默默无闻的寂寞坚守,都需要一种非凡的意志和长期的积淀,而支撑这种无悔选择的,就是发自内心的信仰的力量。

  敢于牺牲,是军人对绝对忠诚的有力诠释,最集中、最突出、最撼人心魄的就是“真信仰”。正因为有了“真信仰”,才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悟透“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正因为有了“真信仰”,才能在生命的长度、宽度、厚度上作出正确的选择,确定人生价值的最大值;正因为有了“真信仰”,才敢于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忠诚本色。

  作为革命军人,永生难忘的是军旗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作为共产党员,时刻铭记向党作出的“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敢于牺牲,体现的是虔诚而执着、至真而深厚的坚定信念,是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牺牲,是一种内化于灵魂、外化为实践的信仰力量,是把生命和热血倾注到党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的无悔选择。“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从10米高桥纵身跃下的人生绝唱,“维和英雄”张楠在异国他乡以身许国不辱使命的感人壮举,“导弹司令”杨业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礼赞,无不以感天动地的牺牲精神,作出舍“小我”铸“大我”的人生抉择,唱响彪炳千秋的忠诚之歌。

  牺牲,用生命承载了军人的忠诚;忠诚,用牺牲书写着生命的不朽。自从穿上军装,就注定与生死考验相伴,选择军人职业,就注定直面牺牲奉献。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传承好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从思想深处认清“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扣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心灵天空有了导航明灯,让人生追求有了精神支柱,无论面对生死考验还是利益取舍,就能高擎忠诚担当的精神火炬,毫不犹豫地选择敢于牺牲、不怕牺牲,书写出无愧于军旅、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

  不因牺牲而放弃冲锋

  ■李永飞

  有一组画面,每每想起令人热泪满襟。那些熟悉的背影,或橄榄绿,或迷彩装,或消防服,在人们惊慌失措地从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撤离的时候,他们却勇敢地逆道而行,奔向死神咆哮的火海,被誉为“最帅逆行”。在军人看来,“有一种逆行叫出征”。明知逆行也许就不能活着回来,但他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奋勇向前,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军人的肩头担起的是保家卫国的责任,从来不会因为牺牲而放弃冲锋!

  上了战场,军人眼中就只有前进的方向,纵然刀山火海、枪林弹雨也万死不辞。还记得刚刚参军入伍的时候,营区里整天回荡着“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的战斗口号,班长告诉我们:“军人,即便是倒下,也要向着胜利的方向,也要保持冲锋的姿势。”少不经事,难悟其义,但随着年龄和兵龄的增长,红色基因与血性胆魄不断充盈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敢于亮剑、勇于牺牲,冲锋向前、决不退缩成为我们每名军人心中的无声号令和行动遵循。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攻山头、夺险隘,打伏击、拔据点,革命先烈为了夺取胜利前仆后继,血洒沙场。电视剧《亮剑》中,只剩下单人单马的骑兵连长,高喊着“骑兵连,进攻”的口号,完成了一名军人的最后冲锋。怦然倒下的是身体,昂然矗立的是丰碑,这种“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夺取伟大胜利的“制胜密码”。

  几十年过去,时代变了,兵员结构变了,战争形态也变了,但是军人“宁可前进一步死、也不后退半步生”的英雄气概没有变也不能变。革命军人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职责重大,使命神圣,不可或缺的是刺刀见红的血性胆气和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使命担当。

  和平的天空里,虽少了刀光剑影,军人却并没有远离流血牺牲。无论是“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舰载机飞行员张超,还是被誉为“金孔雀”的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余旭,他们深知每一次飞行就是一次战斗冲锋,每一次升空便是一次生死考验,但牺牲从来挡不住英雄冲锋的脚步,纵然喋血长空也要一飞冲天。

  风平浪静的日子,也许更多的军人胸怀报国志,却难有战场冲锋时,但军人的冲锋岂止在战场?军人的牺牲又岂止是生命?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边关冷月下饱尝孤寂,在深山阵地上枕戈待旦,在灾难来袭时纵身向前,在改革调整中听令而行,都是牺牲精神具体生动的体现。正如一位领导干部面临调整改革时所说:“打仗我们不怕牺牲,改革要动自己的‘奶酪’更不会不敢牺牲,否则何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插图:李宇阳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