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走进祖国西陲的阿拉山口口岸,解读国门哨兵和大风的故事——

“边关有我,请祖国放心!”(国防视线·来自边海防一线的报告)

本报记者  倪光辉
2017年01月15日05: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阿拉山口边防连战士们巡逻在边防线上。
  范川宇摄

  1月7日凌晨,温度指向零下26摄氏度。狂风肆虐着新疆西陲的阿拉山口口岸,雪粒如刀割般划过官兵的脸颊,战士们呼出的气体将睫毛粘在了一起。可对于新疆军区阿拉山口边防连官兵来说,这种恶劣的天气似乎已是常态,踏着湿滑的巡逻路,他们依然顶着风走向中哈边防线……

  这里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风口岸。从“漏斗状”的地形上看,不难发现这里常年飓风的原因。连史记载,一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长达180多天,当地有打油诗这样描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常年不长草。”要问威力有多大,连长苏浩已不记得有多少出境的火车被狂风吹翻。

  在这里,流传着太多与大风有关的故事,但在官兵口中却总也离不开那首“无风赋”。看!那逆风前行的士兵,把守卫祖国西大门的重担挑在自己的肩头,用一颗红心深描那刻在界碑上的国徽。

  “狂风再大,那股英雄气坚决不能丢!”

  立冬的那天,狂风暴雪肆虐了口岸一整夜,虽已到凌晨6时,气温几近零下20摄氏度,狂风依然没有停歇的迹象。而此时,这个边防连的8名官兵已趴在冰冷的山坡上完成了近3个小时的潜伏任务。列兵马瑞祥站起身跺了跺脚,这才使冻僵了的右脚恢复了知觉……

  风到底有多大?记者刚进入营区就领略到它的厉害。在到达连队前就听说,下车时一定要用双手拉紧车门,否则门轴很可能被吹断。果然,刚扣动门锁记者就被“车门”拽了下来,帽子瞬间被吹飞贴在了东侧墙面,抬头看去,连队主楼屋顶的铁皮瓦片已被大风吹得所剩无几。连长苏浩向记者介绍,这样的天气在阿拉山口边防连已是家常便饭,大风一刮就是半年,很多战士常常因此皮肤缺水皴裂。

  但就是这样一个连队,连续10年竟无一人主动申请调离,今年是上士闫晓飞在风口坚守的第九个年头,家人先后介绍的3个女友都因为他不愿意调动工作和他“吹灯”,是什么让他拥有如此决心?闫晓飞指着边界线上的界碑向记者说:“老站长的‘魂’就洒在边防线上,他传下来的英雄气我们谁都丢不起……”

  “他嘴里所说的戍边魂,来自于第一任站长吴光胜。”连长苏浩回忆道。1962年初冬,吴光胜带领17名官兵,徒步80余公里来到阿拉山口,凭着“三峰骆驼一口锅、趴冰卧雪住地窝”的精神在石头缝里建起了第一座边防站,硬在风口坚守近10年。2001年,老站长因病在家乡扬州去世,去世前他唯一的心愿竟是将骨灰撒在西陲边防线上、国门界碑旁。

  跟随闫晓飞登上哨楼,狂风夹杂着雪花打在记者脸上如同刀割一般。刚登上平台,记者便有些站不住了,虽然穿着羊毛大衣,但风依然能顺着脖颈吹到肚皮。闫班长说,哨兵已在这里站立了一个半小时,“每当走向战位,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先辈就在身边,他的戍边魂似乎已融入界碑、国门,和官兵一同坚守祖国西陲的大风口。”

  传承精神更要掌握窍门。多年来,连队官兵也琢磨出了一套“风口守防经”:逆风侧身跑,顺风向后倒,站哨绳捆腰…… “暖手贴、冻疮膏、防风眼罩、防寒耳套、单兵煤气灶”战士张小祥打开的执勤器材包中,记者发现不少“新装备”也列入必备器材,“在恶劣的条件下,官兵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圆满完成戍边任务。”

  临近春节,战士王业峰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少,他说,每每打开朋友圈,大家都在晒团聚,今年因任务在身,不能回家,所以我们做了约定,今年过年不分心,努力当个优秀士官,明年春节抱着奖章回家团圆。

  无风石前,指导员周华告诉记者:“战士们学历不高,但都传承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也许就是老站长为我们这些戍边人留下的精神财富,风雪越强烈,他们心中的那一份坚守的信念就越执着,他们是戍守神圣国门的兵。”

  “如今的边关,是长城更是窗口!”

  在人们的印象中,边关似乎是离城市最远的角落,但这里恰恰相反。记者顶着似刀的寒风跟随指导员周华登上山头向南望去,沉浸在欢度春节气息里的阿拉山口市万家灯火,似乎触手可及,国门口岸往来货商人头攒动,“在这里,边防军人是祖国的长城更是形象的窗口,展示军人的良好形象,比任何时候都有必要。”

  谈起展示形象,上等兵程浩伸出满是疤痕的手指回忆道,年底的一天傍晚,连长苏浩一行十人巡逻在风雪途中,突然一辆向口岸行驶的哈萨克斯坦干果运输车因雪地路滑陷下路基,眼看通关大门即将关闭,焦急万分之时,官兵找来撬杠、绳索帮助车主脱离困境,很快车辆被推出路基,而程浩的右手食指却因接触冰冷的铁皮被生生撕下一层皮,鲜血直流。通过关口,车主透过窗户伸出大拇指高声喊:“中国军人,好样的!”

  2016年,中哈两军在阿拉山口组织会谈会晤,班长岳宇带领5名战士担负警戒哈方军车任务。会晤刚刚开始便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们的任务是坚守战位,雨再大也不能撤!”帐篷就在5米开外,3个半小时竟无一人前往帐篷下躲雨,会议结束,官兵迷彩被完全浸透贴在身上,看到这一幕,哈方指挥员对警戒官兵给出了高度评价。

  步行来到国门哨楼旁,记者发现,一块石头上官兵用红毛笔写下的这样一副对联:“我在边关守卡子 莫看他人数票子”,谈起其中含义,排长景熠阳亲历的故事让记者对国门军人的定位有了更深理解……

  一天,排长景熠阳在国门执勤点带哨。一名哈萨克斯坦商人找到他,小声对他说:“我有两辆走私轿车下午将从哈萨克斯坦方向开过来,只要你悄悄开个门,钱就是你的。”说着将一沓百元钞票塞进他的口袋。排长立即闪身:“别来这一套,若收了你的钱,就是玷污中国军人的身份,请你迅速离开!”百般诱惑无果,商人才悻然离去。

  “素质不过硬,边关有事如何摆得平?”

  号音响起,已到下午操课时间。按照课程安排是边境封控演练和体能连贯训练,但记者抬头望向窗外,大风吹得屋顶瓦片嗡嗡作响,院子里仅有的几棵树被吹得“趴在”地上:“练还是不练?”

  “如今的边防,视频监控、高压脉冲等大批高新科技装备全面封控,官兵综合素质是否过得去就行?”连长苏浩用一个月前的一起事件向记者道出了答案。

  那天凌晨2时许,连队接到上级通报,有不法分子企图从防区越境。“执勤分队集合完毕、确定坐标方位、分析地形环境、做好封控前准备向目标方向奔袭……”这一系列动作竟只用时10余分钟,连长说,这些科目他们演练过上百回,只为这次“实战”。不到30分钟,分队长王启光传回消息:越境分子在逃往边界线的最后一刻被官兵擒获。“信息边关,科技只是锦上添花,若官兵综合素质不过硬,突发事件如何摆得平!”

  集合队伍,全连官兵一个不少,在连长下达完任务后,官兵武装奔向目标地域,虽然寒风刺骨,但上等兵张建文的汗珠依然顺着脸颊滴了下来。50米的低姿匍匐,右手手掌3处蹭破了皮,鲜血直流,但他一直冲在前面,“我体能素质不是最好的,但是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决心必须是最大的。”张建文对记者说。

  指头强更要变拳头硬。近年来,他们将单兵军事素质训练融入巡逻勤务中,突出分队各单元之间的协同,不仅形成高效信息链,更使每个单兵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最大效能。

  来到连队荣誉室,15块“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的奖牌旁,还有188次成功处置非法抵边行为的要事日志。正巧,为记者作介绍的15年军龄的四级军士长高育中是这些荣誉的亲历者,他感慨道:“守卫国门的面孔年年不同,但精武强能、稳边兴连的决心从未动摇,这,就是一种责任与精神的传承。”

  吼唱大风歌,筑就“无风”魂。狂风卷走了沙石,却“吹”来了一批批誓斗风魔的兵,也许这就是“无风精神”的魅力。神州大地欢庆春节之时,那国门前的身影依然挺立,或许往来的货商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但翠绿迷彩建起的堡垒却在告诉人们:“边关有我,请你们放心,请祖国放心!”

  (夏步恒  陆忠宏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5日 06 版)
(责编:王吉全、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