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王琪老人回国不应成为争议的源头

2017年02月14日09:11 |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单仁平:王琪老人回国不应成为争议的源头

王琪老人回国不应成为争议的源头

滞留印度54年的78岁老人王琪元宵节如愿返国归乡,亲友们与他激动相会,情景令人唏嘘。然而与此同时,有些媒体从一开始把这位老人的经历近乎当成英雄故事来讲述,变成了“挖”他1963年初在中印边境冲突结束情况下脱离部队的原因,而那些报道变得对王琪越来越不利。

王琪当时离队没有请假,他的班长因为他的失踪受到一定牵连,王琪当年战友们的这些讲述给这件喜事似乎添了一点阴影。有同部队的老兵抱怨,那些回来的战友们50多年来从未受过这样的关注,脱队者反而成了“英雄”,这显示了一件舆论场上的好事如果用生活的常态加以衡量,实际反响会多么复杂。

也许我们应该不去对这件事做太多的深究和引申,就让它在给我们的第一直觉中定格。一位老人、曾经的边境冲突中的战士,由于某种原因而流落他乡50多年,现在他得以重返故土,我们为他高兴,有过如此不寻常遭遇的人值得我们的祝福,这就够了。

事实上,人道主义的同情和祝愿应当说是中国公众对王琪老人的总态度。中国的国力强了,有能力向有他这种遭遇的、身处境外的人施以援手了。但是国家任何机构都没有称他是“英雄”,也没有首先辨别他当年脱队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是否帮助他的依据,这总体上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对老兵的照顾已在超越意识形态,希望舆论对王琪的态度能让这个趋势更加牢固。王琪当年脱队的原因或许已不再重要了,王在印度滞留54年这个事实,更能拨动今天人们的心弦。

当然了,只要有关注度,就会有媒体继续“深挖”,但公众看这件事,宜粗不宜细。用“政治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大概不是关心这件事情人们的集体愿望。

舆论场上有时候有对立思维,一定要把一种价值判断阐述到极致,从而排挤掉了必要的回旋空间。这样的争论常常要把事情搞成闹剧或是悲剧才算完,凡有不同意见就要撕破,佳话有时反转成了笑话。这不应当被提倡。

王琪看来没什么英雄事迹,同时也不像做过什么对不起祖国的事。他毕竟参加了中印边境冲突,与战友们一起做出了贡献。那场冲突是历史大事件,其中小人物的故事不太可能都很精彩,有些可能是尴尬的,或者主人公更愿意以剪辑的方式将它们留给后人。今天我们应当以宽厚的态度对待那些绝大多数故事。

至于王琪回国受到欢迎和照顾,如果引起相关人士围绕切身利益的复杂感受,舆论不应进一步刺激那些感受,把一件好事朝对立和麻烦的方向引导。毕竟总的来说,王琪回国受到欢迎代表了社会不断豁达、仁爱的趋向,这件事的正面意义值得大家一起来珍惜。我们都不应出于自私目的来消费它,最后把它搞变味。

我们不认为媒体报道一些对王琪不利的细节就是不好的,中国社会应当有这样的承受力,不那么完美的好事可能更加真实。我们想说的是,当更多信息不断披露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最初的那个出发点:我们在欢迎一位老人重回故土,而不是拉他回来做道德审判。(单仁平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