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国防科大专家谈如何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2】

 
2017年03月17日08:1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国防科大专家谈如何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黄朝峰: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把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记者:习主席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把握?

曾华锋:科技创新是一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工程化、产业化,直到最终产品的完整链条。尽管科学技术在最终应用上有军民之分,但其源头是不分军民的基础理论研究。如激光器的原理是爱因斯坦1916年发现的受激辐射概念,1960年被首次成功研制。今天,激光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信息等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催生了激光武器等新概念武器。

黄朝峰:从历史来看,由于“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军事技术曾经长期领先于民用技术。但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开始进入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时期,也出现了商业革命先于军事革命、社会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军队信息化水平的趋势,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互动越来越普遍。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最早研发的互联网、GPS、纳米技术等应用到民用领域,催生了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社会生产力新的增长点。2016年美军利用谷歌、亚马逊提供的网络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突破性地解决了精确打击中目标判断的精准性问题。习主席深刻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抓紧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曾华锋: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益体制化,科技创新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科研活动组织实施的计划性越来越强,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我国的“两弹一星”、“神舟”飞天等,不仅产生了军事效益,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还有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支撑国防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习主席指出,“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努力构建国防科技基础与民用科技基础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军用民用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创新源头军民统一规划、优质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记者:习主席提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您认为如何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发展?

曾华锋:推动科技兴军必须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习主席的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建设指明了方向。

夯实融合基础。基础研究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要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的有机结合。统筹部署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民用科技部门的优势,增强基础研究成果军民共享与相互转化力度。强化制约我军武器装备长远发展的共性基础技术,为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拓宽融合领域。战略前沿技术是物化新装备、形成新能力的“孵化器”。要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敏锐洞察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军事应用前景,积极探索发展颠覆性技术,谋求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在继续推动传统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向海洋、太空、网电空间等新兴领域全方位拓展,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搭建融合平台。创新平台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打造一批产学研一体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园区,催生新技术、孵化新产业,带动资源要素向新型安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汇聚。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