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雕刻火药一把刀
徐立平正全身心投入日常工作中。
资料照片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药面整形工,航天特级技师。
从1987年参加工作,他就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在炸药堆里工作”。30年来,徐立平因其精湛技艺、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而被赞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先后被评为和授予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十大感动人物”、“三秦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危险岗位的“整形专家”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装备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们用心做着一件事,“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
徐立平从事的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而与精准相比,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则更令人生畏”,他介绍说,固体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员在整形时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或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几千度的高温,操作人员一丝安全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1987年,我不到19岁,从技校毕业后,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装药整形车间工作,虽然心里做足了准备,但进厂第一课的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还是把我看呆了,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徐立平回忆道。
这堂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规避危险,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
由于固体火药有很强的韧性,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火药就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导致发动机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药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员自己判断。为了练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练习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划着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还不放下,上岗操作时更是一丝不苟,虚心请教,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多年下来练坏了30多把刀具,手却越来越有感觉,药面整度也越来越高。到后来,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经过他整形的产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一线车间的创新达人
由于国防建设需要,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含能量愈来愈高,一位专家这样形容其风险:“用一个小钢球顺着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敏感的火药就会被点燃,而其燃烧的温度可达数千度。”
怎样更好地改进刀具,提高整形效率,确保安全性,是徐立平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的刀具,规避危险。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一种获得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大奖,一种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都得到了有力保证。
2005年以来,尽管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操作,工厂也一直在努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数控技术,为此工厂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然而,要将如此先进技术应用于药面整形,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熟悉和使用过程远比想象的艰难得多。
徐立平从设备安装之初便参与其中,“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改装吸屑装置、加装连锁装置等20余项改造建议,并编写了整形机整形程序,使设备性能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经过不懈努力,徐立平逐步摸索出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而在他带领下实现的数控整形机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关键时刻的无畏先锋
选择整形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与危险为伍,与死神做伴。
“有一次,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进入研制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再次出现药面脱粘”,徐立平回忆道,为了彻查原因,当时在没有先进检测设备的条件下,专家组毅然决定,就地挖药,寻找“病根儿”。
就地挖药,意味着要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燃烧室内,挖出浇注固化好的火炸药,而且挖药量极大,这在工厂历史上是头一次,艰难可想而知,危险更是不言而喻。
然而没有丝毫犹豫,一支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突击队迅速组成。院、厂领导第一个钻进去查看情况,经验丰富的班组长打孔探明位置,车间主任当起了“首操作”,徐立平也主动请缨加入,成为最年轻的突击队员。
狭小的空间,半躺半跪在成吨的炸药堆里,忍着浓烈而刺鼻的气味,突击队员们用木铲、铜铲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抠挖。高度的紧张和缺氧,使得每人每次在里面最多只能干上十几分钟。而作为最年轻的突击队员,徐立平每次进去总要多坚持几分钟,“当时,在里面除了挖药的沙沙声,都能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
就这样,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历时两个多月,挖出300多公斤推进剂,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复后的发动机地面试车圆满成功。任务结束后,徐立平的双腿疼得几乎无法行走,“只要组织和任务需要,我仍会毫不犹豫地上!”(姜 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