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热点>>小故事集

凝视祖国“北天门”

——北部战区空军某边境雷达站

2017年05月02日13:47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10月初,大兴安岭漠河县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覆盖在祖国版图的金鸡之冠,神州北极银装素裹,换了模样。 这里,地处高寒区,常年冰天雪地,霜雪期长达8个月,历史最低气温-57.3℃,年平均气温不足-5℃;这里,孕育出人民空军雷达兵之最——祖国最北端的雷达站。

这是一支曾经历过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英雄连队,1973年因国土防空需要,从牡丹花盛开的鸭绿江畔移防至祖国最北,历经“5?6”大火的生死考验,创造出“天线在烈火中旋转”的壮举。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连续26年保持先进,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连续2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创下空军雷达兵情报合格率最高、连续时间最长的纪录,被军内外誉为“北极金睛”。 置身雷达站,感受到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荣誉,更能深切感触到融入官兵血脉中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发自心底的决心意志,让织天慧眼在神州北极闪耀。

镶嵌在林海雪原中的“千里眼”

雷达站宛如一双镶嵌在大兴安岭林海雪原之中的“千里眼”,时刻凝视着祖国“北天门”。在连队阵地下方,醒目的“祖国在我心中”地标,警醒官兵时刻牢记“卫国戍边”的沉重分量。扼守祖国北疆防空第一线,应对边境复杂多变的空中态势责任重大,雷达站官兵用“最北最寒最坚定,练严练实练金睛”的铮铮誓言,走出了一条扎根北疆、爱军精武的强军之路。

每逢七一、八一、十一、空军成立纪念日等重大节日,雷达站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官兵们把这面国旗看得比什么都重——因为,这是空军部队在祖国最北的一面国旗,看到她,官兵们就想到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就想到了肩上的使命责任。

“身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练就打赢本领,忠诚履行使命。”站长马东平斩钉截铁地讲道。

可谁曾想到,这样一个军中男子汉,背后竟然藏匿着一段心酸的家事。去年四月马东平妻子早产,因分娩时婴儿长时间窒息,留下了重度脑损伤后遗症,妻子每天都要坚持带儿子到医院康复训练,每个月需要上万元的医疗费用……马东平虽然时常挂念家中的妻儿,却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任站长两年多来,两次带队参加上级军事训练比武,两次夺得个人第一名和集体第一名。因为在马东平看来,只有把自己练强了,把连队带强了,才对得起千里之遥的妻子和儿子。

有国才有家,雷达站的每名官兵心中都有两个家,国是最大的家,另一个自然是自己的小家,在家国情怀面前,更多的军人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秦艳军是一名在雷达站待了14年的老兵,不能经常回家,电话就成了最好的陪伴,秦艳军经常把自己在部队取得的荣誉告诉母亲,让她感受到一份自豪和骄傲。2013年底,上士服役期满,秦艳军萌生了退伍的念头。毕竟,父母年事已高,家里正是需要人的时候。谁知这一想法遭到母亲的反对,“没有国家的培养,一个农村娃咋能走到今天?部队需要你,好好干。” 秦艳军主动向连队递交了留队申请,套取了四级军士长,在每次值班时,他都和战友们睁大双眼,紧盯雷达屏幕,凝望着祖国的这片空疆。

越是边远艰苦,越能检验成色。与营区一墙之隔的某国防研究所,在室外进行曝晒和极寒试验的零部件已是锈迹斑斑,雷达站的官兵却经受住岁月的磨练,因为,祖国在他们心中。

北极第一站

雪后放晴,天空湛蓝。“北极第一站”几个大字,在雷达站营区门口熠熠生辉。

踏入雷达站荣誉室,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实物模型,无声地向我们讲述先辈们在白山黑水间创业、战斗、奉献、追求的光荣历史。

最为震撼的是那面官兵抗击火魔侵袭的浮雕墙,仿佛穿越回1987年5月那场大兴安岭地区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作为驻地唯一的空中情报保障单位,肩负着保障引导灭火救灾直升机、运输物资的运输机以及视察灾情的国家领导人专机保障任务。当大火蔓延到阵地时,全站官兵仍誓死坚守岗位,一边保障空情,一边与火魔斗争,用实际行动熔铸了“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特有精神。

一年做成几十件事不容易,几十年把一件事情做好更是非同寻常。雷达站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创下空军雷达兵历史上情报合格率最高、连续时间最长的纪录,时刻用警惕、坚韧、优质的“千里眼”监视着空中动态。

2015年6月的一天,漠河上空乌云压顶,雷声滚滚,雷暴天气眼看就要来了。官兵们迟疑地看着站长马东平:雷达关不关?经验丰富的马站长听着雷声望向天空,下定决心说:“雷达正常工作。” 两分钟后,操纵员孙天宝突然在雷达显示屏上发现一个亮点:一个不明目标正高速朝我边境线飞来。连队立即转进一等,连续掌握当面情况。经查证得知,该不明空情是一架民航客机绕飞雷电云层,而改变航线。尽管是虚惊一场,但雷达站提供的准确情报,为上级正确处置赢得了先机。一个兄弟单位打来电话:“关键时刻冲得上,不愧是北极第一站!”

“为了祖国的天空每一分每一秒都蔚蓝宁静,我们必须练好过硬本领。我们要练在平时,想着战时,像准备打仗一样组织训练,像打仗一样落实战备工作。”为此,他们以“双学”活动为牵引,大抓实战化训练,将指挥员同操纵员、记电员、雷达技师捆绑在一起,成立课题攻关小组,以“不明空飘物、护林防火、雷达反干扰”等情况为想定背景,对照雷达兵器的战斗操作使用手册和技术使用说明书,在雷达方舱和指挥室里反复进行空情模拟推演,明天就要上战场的“发条”越拧越紧。

去年,一场实战化空地联合对抗演习在东北某地展开,几支雷达分队同台竞技。随着导演部的一声令下,操纵员李勇和战友们直奔预备阵地,第一时间展开雷达兵器,比规定时间提前3分钟完成架设任务。

对抗演练中,战机超低空接近目标区,飞机回波在雷达显示屏上时隐时现,李勇拿出看家本领,硬是在雪花般错乱的干扰波中,发现并锁定目标。正是这样,雷达站军事训练连续3年获得上级比武总分第一名,还涌现出6位原沈空的比武冠军,“火眼金睛”在神州北极闪耀。

冷的边关热的心

最美青春在奉献,最美情怀在军旅。在雪域边关,官兵们如一棵棵松柏一样,深深扎根于军营,用真情、真爱和真心汇集成一股股暖流,温暖了祖国最北这片永不冻结的疆土。

走廊间,用桦树皮制作成二十幅画卷,格外引人注目。官兵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镌刻、铭记战训、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营区无不透露着官兵自建家园的气息,官兵自己动手建造的“七棵树”公园、“北极金睛”文化广场、自给自足的温室大棚……映衬出一个拴心留人、欣欣向荣的火热军营。

“连队给我以信任,我还连队以责任”成了雷达站官兵的一种意识、一种行动。漠河的冬天异常寒冷,也无比的漫长,取暖工作十分重要。那一年,烧锅炉的老兵眼看要退伍,正发愁无人接替时,操纵班长韩先伟主动请缨。让曾经带出集体三等功的韩先伟来烧锅炉,党支部觉得有点委屈他。他却说:“当锅炉工关系着全站官兵的冷暖,连队相信我,是对我的重用,我一定能干好。”

就这样,韩先伟当锅炉工一干就是七八年,不仅年年冬天把炉子烧得红红火火,还年年节省出一笔可观的取暖费。原来,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冬天,他经常到林子的雪地里去扒枯木头来取代煤块。可是,韩先伟却因常时间吸入极冷空气,肺部被严重冻伤,虽经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右肋下方留下了一条20多厘米长的蜈蚣状疤痕,成为韩先伟永久的“纪念”,韩先伟却常讲,为连队做贡献,值得! 继承传统,就是一种信念的传递,也是一种精神的坚守。在雷达站阵地一旁,当年被烈火洗礼过的七棵百年古松虽然满目疮痍,却如同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卫士,巍然屹立,成为雷达站一代代官兵扎根北陲、苦练打赢硬功的象征。

2011年,“七棵松”中的“奉献松”不幸因雷击而折断,成为阵地山坡上的一处遗憾,也在官兵心中埋下隐隐的痛。2013年底,面临退伍的韦春松等3名老兵商议为连队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已经折断的“奉献松”重新矗立起来。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将树干重新打磨、刷漆,并在树干上刻下“扎根北陲、建功立业”八个大字,在坡陡地滑的山坡上整整干了3天,“奉献松”又高高耸立了起来。

“留下我的树,替我守边关”,韦春松退伍临行前动情地说,在雷达站干了十几年,大家都放不下肩上的责任,割舍不了对这里一草一木的感情,都在带教新同志,争取多作些贡献。

一代代北极雷达兵扎根这片沃土,长成参天大树,甘于奉献,不图索取,用自己扎根北疆、戍卫空防、战天斗地的忠诚实践,延续着雷达站的血脉传承,奔着强军目标不懈奋斗。

(苏啸)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