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应用软件暗藏猫腻,信息安全咋保障

 
2017年06月07日08:14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应用软件暗藏猫腻,信息安全咋保障

  “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这些词,常被描述为反映了互联网的便捷与先进。但在网络带给我们极大便捷的同时,信息泄露,早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72%的网民认为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情况最严重,包括姓名、手机号、电子邮件、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对于军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身份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窃取,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甚至危及国家和军队的安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请看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文章——

  织牢个人信息“安全网”

  ■张觉先

  备受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6月1日落地施行,这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公民个人信息织牢“安全网”。

  “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这些词,常被描述为反映了互联网的便捷与先进。但在网络带给我们极大便捷的同时,信息泄露,早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的困扰经常发生——通过网站购买的机票,在航班起飞的前一天突然接到“航班取消”的诈骗短信;付完房子首付款,装修公司骚扰电话打到丈母娘家;孩子参加考试,一众辅导班能够准确获取家庭信息进行推销……当下,个人信息被泄露与贩卖,已成为让人深恶痛绝的现象。

  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72%的网民认为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情况最严重,包括姓名、手机号、电子邮件、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对于军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身份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窃取,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甚至危及国家和军队的安全。

  在不少人看来,网络安全法等一众法律法规的正式实施,是一次法律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为公民个人信息套上了一层保护衣。从以往案例看,直接贩卖者当然是祸首,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才让这些人愈发肆无忌惮,以致贩卖个人信息的“黑手”久斩不断。因此,如贩卖50条公民个人信息可入罪等规定,可以说是从法律层面上向这些无良的贩卖者亮出了利剑。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要知道,个人信息泄露之所以如此猖獗,直接贩卖者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而非全部。背后是一些应用软件暗藏猫腻,一些机构“内鬼”兴风作浪,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安全意识不足,对个人信息管理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关部门不能仅仅根据造成的损失后果来评估,还必须对潜在风险、直接间接的责任机构进行严格管控,从源头上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当然,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能否落实到位、落实到人,还需要相关部门的联动。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仅仅靠法律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时代迅猛发展,随着个人信息被暴露的环境和应用场景的增多,必然也在不断制造新的安全漏洞,完全寄希望于通过法律来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无死角保护,并不现实。只有通过技术手段设立屏障、加强行业自律,发挥多元规则的作用,个人信息安全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在个人信息保护上,有了法律法规,还需要每个公民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并自觉参与到对贩卖不良信息者的监管当中,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织牢个人信息“安全网”,让大家更好地享受到网络发展带来的红利。

(责编:黄子娟、申亚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