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执掌大国长剑的年轻人:首次参加发射任务遭遇特情

2017年06月15日08:5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尹东指挥号手精心操作。陈双维/摄

  脱下迷彩服,30岁的尹东和同龄人看起来没什么差别。生活中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两岁女儿的父亲,肩上扛着家庭的责任,有着普通人的苦恼和幸福。

  但穿上军装,他又多了一个普通人看来颇为神秘的身份——火箭军某旅发射连连长。在被称作“王牌”“底牌”的火箭军里,尹东曾亲手按下发射按钮,成功将数枚新型精确打击“撒手锏”武器送上蓝天。他的父母和妻子都不知道,这个年轻人以这样的方式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网上说我们是‘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我听了很自豪,同时也很有压力。”尹东觉得,这句霸气的流行语寄托了普通百姓对火箭军的期望和肯定,“我们必须不辱使命,让祖国和人民放心”。

  成功处置实弹发射特情

  让尹东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发射是在2012年,那是他首次参加导弹试验发射任务。

  发射当日,测试操作一切顺利。然而,就在发射进入倒计时的当口,发射阵地与旅指挥所之间出现了短暂的通信故障。一秒、两秒……等到指令恢复,已经过去几十秒钟。

  发射过程中,号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操作,每一秒钟都非常宝贵。遭遇突发特情,是中止发射还是继续操作?电光火石之间,尹东与指挥长一个眼神沟通,没有丝毫犹豫按下了操作按钮。

  现场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尹东手上。“他非常镇定,动作准确、迅速,时间被一秒一秒地追回。”操作号手于清泳见证了那惊心动魄的几十秒钟。最终,当指挥员发出“点火”指令时,“嘭”地一声,大国长剑直刺苍穹,精准飞向目标。

  “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导弹打出去,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尹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

  发射场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为尹东捏着一把汗的战友们终于松了口气。“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发射操作,是对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的双重考验。”入伍十几年、经验丰富的于清泳不禁感慨,“我在现场就想,如果是我遇到这个情况,能不能处理好?”

  而当时,尹东刚刚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到部队两年,从跌跌撞撞闯进导弹专业大门,到能够从容不迫地处置特情,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跑三路”,是默背导弹电路、气路、液路图简称,是导弹操作的基本功。旅总工程师李志锋介绍,跑通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纸,相当于熟记一座省会城市的交通路线。

  刚到连队时,尹东选择从难度更大的大图开始学起,战友们都是学到晚上10点半,只有他埋头坚持到凌晨1点半。短短3个月,他把所有的三路图完整跑了一遍。

  除了“跑三路”,操作号手还要熟记导弹操作规程。一本规程近两万字,一个发射预案包含近百个特情处置方法。“开饭前的一小段时间我也利用起来,在车库里对着墙背,如果背不会就不去吃饭。”他说。

  那次实弹发射任务前,基地组织专业理论考核,尹东从操作规程到预案方案,娴熟作答,一连背讲了3个多小时,参加考核的基地副总师评价:“规程你不是背下来的,你是心里有规程。”

  正因为专业学习过硬,发射当天出现特情时,尹东才敢于在极短的时间内继续操作,将导弹分秒不差地送上蓝天。

  “满脑子的战备意识、敌情观念”

  在一连官兵心中,尹东是一个爱较真儿的连长。全连战士都知道他有一个原则: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一次实弹训练忽然遇上大风,导弹在风中晃动,有人建议立即停止训练,却被尹东一口拒绝:“风速没有超过战标极限,正常训练!”

  “战争容不得我们挑三拣四,敌人也不会让你去考虑场地和天气。”他解释说。

  野外驻训时,为了提高岗哨夜间警惕性,他常常打破查哨时间规律,从后方或侧方悄无声息地“摸哨”,经常把执勤哨兵惊出一身冷汗。

  “连长满脑子都是战备观念、敌情意识。”二级军士长杨继同评价说,他的眼里容不得任何不符合实战化训练要求的行为。

  2015年,连队在某陌生地域驻训,一次战术训练前,连值班员找到尹东说:“连长,训练场上满是砂石,要不我带班里战士提前去把场地翻一下,松松土?”

  听到这话,他心里咯噔一下:“连队已经身处一线,怎么能有这样的惯性思维?”于是,他决定放弃现成的训练场地,找了一块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的场地作为战术训练场,又组织官兵拉上铁丝网,备好高压水枪、鞭炮、发烟罐等物资。

  训练一开始,尹东和一名老兵率先上阵,刚钻进铁丝网,高压水柱迎面打来,鞭炮在周围炸响,二人在泥泞中艰难地匍匐前进,等到完成整套战术动作时已经筋疲力尽,狼狈不堪。

  他们的激烈比拼激起了全连官兵的训练热情,战士们纷纷往泥坑里钻,迎接浓烟和高压水枪的考验。最后,大家不仅按要求完成训练,还进行了多组班组对抗,战士们直呼过瘾。

  专业训练中,尹东特别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旦战争中发生战斗减员,我们还能保证如期发射吗?”他经常反问自己。目前,一连的大部分操作号手都熟悉自己战位以外的操作,司机也从专业较好的号手中选择。

  “这就相当于无形中多了很多‘隐形备份’。”他得意地说。

  在专业训练之外,尹东对官兵综合能力的要求同样非常严苛。“他要求班长想排长的工作,排长想连长的工作,把层次提升。我们开始不理解,后来发现,即使很多官兵休假,连队工作照样能够展开。”六班班长于清泳佩服地说。

  正因为这种时刻备战的状态,发射一连被誉为“一柄随时出鞘的利剑”。

  管理要为战斗力松绑

  尹东刚到一连时,几个老士官提起他,总会说一句:“这个新连长有点儿‘愣’。”“愣”的意思是新连长事事讲条令条例,不按常规出牌。的确,尹东的到来改变了一连的许多习惯。

  “我刚到时,发现大家凡事喜欢打提前量。拿起床来说,如果哪个兵动作慢就提前10分钟起,甚至扎好腰带在楼道里靠着墙壁睡觉,吹哨集合倒是挺快,但一到早上训练就变得没精打采。”谈起当时的情况,尹东一脸的无奈。

  “《内务条例》规定5分钟内集合完毕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们的着力点要放在迅速而不是提前上。”尹东严肃地对全连官兵说,“打仗可不会提前通知!”

  从此,他专门监督那些早起的兵,锻炼他们的快速出动能力。慢慢地,大家都习惯了这种争分夺秒的节奏,只要是集合动作都非常迅速。一次晚点名集合,楼道里声音特别大,副营长还特地过来问:“你们是不是紧急集合?”

  “参加集会值班员比预定时间提前半小时集合,比武考核课目更是提前很多天就布置下来,这种过分的准备无疑是牺牲战斗力的。”尹东眉头紧皱,“管理应该为战斗力松绑。”

  在尹东的管理理念中,效率和精准是两个关键词。提高官兵的应急反应能力,除了挤干打提前量带来的水分,他还十分注重向陈旧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开刀。

  带兵过程中,尹东发现体能训练存在着粗放笼统的问题。“训练大纲虽然规定了总课时,但没有规定各个具体课目的训练时间,每个人要着重训练的课目也不相同,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他不禁陷入沉思。

  如果像过去一样每天登记战士们的训练课目和成绩,一是效率太低,二是数据量太大,难以满足需求。于是,他利用所学专长开发出“精细化训练管理系统”软件,只要把每名官兵的体能课目考核数据录入其中,系统就能根据数据自动生成训练课时分布图,每个课目的训练时间精确到分钟。“我们有了专属的体能训练计划!”战士们兴奋地说。

  “导弹发射时间精确到秒,我们的训练也要精细精准,打仗生存必须要算账,不算账肯定走不到前沿。”尹东说。

  带有温度的兵

  提起尹东,一连的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连长。

  有一次连队组织集合,值班员报告副连长和副指导员没到,尹东立即把这两个干部叫过来,当着全连官兵的面批评了一顿。

  平日里,只要有人违反了条令条例,不管是谁,他都会严肃批评。时间长了,大家都有些怕这个铁血连长。

  然而,经常板着面孔的尹东在生活中也有着温情的一面。战士亲属生病住院,他带头捐款,官兵家中有事,他也会主动帮忙请假。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要带有温度的兵。”

  2014年,一连整编,由几名新调入战士组成的6班一时难以融入新的环境,士气比较低落,常常在工作训练中拖后腿。“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刚当连长不久的尹东决定推开6班的门。

  与指导员商量后,他卷着铺盖搬进了6班。刚开始,只要他进房间,班里的人就找借口一个个溜出去,甚至午休时间战士们也躲到学习室不愿回来,只有晚上熄灯时,他们才迫不得已回到班里。

  一天,尹东问班长:“你知道我为什么住在班里吗?”“你是来监督我们的!”班长毫不客气地说。尹东无奈地笑了,他开始主动跟战士们接近,晚上集体卧谈、早上刷牙洗脸,抓住点点滴滴的机会跟大家交流。一天夜里执行完任务,他趁着6班的战士们没回来,把全班的床铺悄悄铺好。

  从那以后,战士们对他变得友好了,愿意跟他说掏心窝子的话。原来,6班的专业是幕后服务性的,战士们来了之后缺乏“存在感”,不知道拿什么在一连立足。“大家都很年轻、体质好,为什么不争当连队的‘体能王’?”尹东的一句话点燃了几个人的训练热情。

  “我印象特别深,天气冷的时候他们还在做俯卧撑,直到屋里的蒸汽打湿玻璃。”尹东说。两个月后,在连队组织的10公里武装越野比赛上,6班一举夺得第一名,战士们挥舞着流动红旗喜极而泣。等到大家兴高采烈地回到班里时,发现连长的铺盖已经不见了,原来,尹东已经悄悄搬到了下一个班。

  相处整整两年,一连官兵们逐渐摸透了尹东的风格。42岁的二级军士长杨继同觉得,连长“思路清晰、执行标准高”,是连队里的技术权威,“别看平时挺严厉,但是心里装着大家”。

  “我们愿意跟着这样的连长干!”这个服役24年的老兵总结说。(王达)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