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牢记习主席嘱托

为国护剑 不恋闹市恋山沟

——火箭军某部深山营队的四张官兵面孔

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2017年07月29日00:02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八一”建军节前夕,火箭军某部报道员张金豹琢磨着举办个小型影展。从2005年第一次走进深山营队为战友拍照起,张金豹用镜头记录了这些“守山人”的敬业精神,也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印记。光阴荏苒,面孔有变,唯青山不改,“守山人”的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的忠诚从未消减。

面孔一:傅扬明

守山18年锻造工匠精神

2000年3月,三级军士长傅扬明上山驻守的时候,营地里还没有饮用水。“我和战友挑着桶去几公里外接山泉水,还到山涧的河沟洗澡……”提起往事,他就有说不完的故事:“食物全靠山下补给。赶上下雪天山路泥泞车开不进来,战友们就要下山去把食物背上来。”他至今清晰地记得战友们背着食物手挽手翻越大山摔倒在雪窝里的场景。

近些年来,国家和军队非常重视改善基层官兵的生活条件、待遇,在各级机关和领导的关怀下,驻守深山的官兵营区里如今已经用上了饮用水,配置了空调、多媒体学习室,还有了5D影院和游戏室,深山官兵的生活条件和文化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傅扬明说:“条件艰苦的时候,我扎根深山守护国宝的信念没有动摇过,现在条件更好了,我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傅扬明负责阵地风、水、电保障。经过十多年的浸润,他对阵地的每一根线路、每一处开关、每一个接头都熟记于心,被官兵称他为阵地管网的“活地图”。

如今,已晋升三级军士长的傅扬明仍旧抢着干活,新兵们打趣说:“傅班长在山沟里坚守的时间最长,资历最老,但干工作的劲头拼得过我们90后”。

“管了十多年的风水电,平常哪里出了故障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心里特别踏实。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挺好。”傅扬明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如果部队需要,希望能再守12年,直到退休。”

面孔二:高艺能

往返大山的道路就是新的长征路

“不恋闹市恋山沟,不破难题不罢休,他对工作的极致追求是我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是该部阵管分队四级军士长王庆涛对时任副总工程师高艺能的评价。

自2012年负责山上营地设备检修开始,高艺能每周都至少上一次山,风雪无阻。有时候山上的设备突然出了故障,高艺能放下手头的事情就往山上赶。5年来,他往返大山300余次,累计行程约2万5千公里。

有一年,山里洞库综合整治攻坚,官兵吃住在山沟里,全部进入了“5+2”“白+黑”模式。高艺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上,经常加班到第二天凌晨才走出洞库。一个周末,高艺能带着值班战士一箱一箱往洞库搬新到的仪器,被仪器箱重重地砸到了脚,造成大拇指骨折。

在施工的紧要关头,高艺能的受伤无疑给大家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受伤的第三天,拄着拐杖的他又出现在了设备仪器调试的现场……

“我样子丑,又不善言谈。但是首长说过,不让老实人吃亏,不埋没努力且有一技之长的人。”谈及如今的自己,高艺能很感激单位党委的用人导向——实干实惠、吃苦吃香、优秀优先,尽量把优秀人才用在合适的岗位上。正是由于此,他从基层普通分队技术干部被部队党委提升为当时的副总工程师。

技术过硬是技术干部的生存之道。高艺能认准这个理。多年来,他领衔或参与了单位的多项课题研究,其中由他主导的某型号导弹检验流程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上山下两处营地总共有3000多台设备,每台设备的性能、“脾气”他都十分熟悉。无论什么时候接到设备报修的电话,高艺能总会带着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设备坏了,瘫痪在那,我会焦虑。”

“要是孩子发脾气闹别扭或者生病,你搞得定吗?”记者话锋一转,高艺能面露尴尬。“儿子12岁了,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妈妈带着,我确实搞不定,只能是偷着心疼。”

面孔三:杜世荣

放弃读研的90后新兵

2016年大学毕业后,列兵杜世荣放弃了读研的机会来到了军营。“我想圆儿时的梦,做一名驰骋沙场的军人,亲手摸一摸枪和子弹。”

新兵训练结束,杜世荣从驻守城市的单位分配到了驻守深山的营队。从家乡东北平原到新兵集训地边陲高原,眼前的山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山,进山的路程都有好几十公里;这个山沟距最近的小镇也有20多公里,是他长这么大到过的最偏远的地方。

“我特别喜欢张金豹班长,有他的地方就有阳光,有强大的向心力;集训时带我的郭班长也是大学毕业入伍,很懂我;阵地管理方面,傅扬明班长总是冲在前面,就像定海神针;黄辰阳班长技术特别好……”交谈中,记者发现了杜世荣很“90后”的一面,直言自己的喜好。

“山上其他都挺好的,可以看书看电影打篮球,就是没有信号不能用手机。我想家人、女朋友了就写在纸上,今天一段,明天一段,写多了就邮寄回去。”提起女朋友,杜世荣脸上扬起笑容,“她在北京读研究生,法律专业。每次外出下山,我先去找有公共网络的地方跟她视频,然后买了全家桶带回山上跟战友们分享。”他还说,女友和家人都很支持他在部队服役,这是他训练和工作中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即便是首长来了,没有通行证也不能进入。我守护着国宝的第一道安全防线,特别有存在感。”作为阵管分队的警卫战士,杜世荣负责在洞口站岗和安检,他对此不无自豪。他说:“就在我站过的岗亭里,曾经有过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子,他们携笔从戎书写了出彩青春,我不能给岗位抹黑,更不能给大学生士兵丢脸!”

入伍时间不长,所经历的事情也不多,但杜世荣坚持把上级交代的每一件事情想得仔仔细细,做得细细致致。他说:“习主席要求我们打造战略拳头,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给单位拖后腿。”

面孔四:张金豹

懂爱才能为国护剑

回想起2016年7月30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座谈会现场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张金豹至今激动不已。这是他做公益之初未曾想到的结果。

6年前的一天,随部队工作进村入寨拍摄采集村民信息的张金豹发现,在这个“手机人人标配、相机遍地皆是”的当下,部队深山阵地周边的几个村寨里,竟然还有人没拍过个人照片,更谈不上拍上一张全家福。

回到部队后,张金豹决定为阵地周边的村寨和小学免费拍摄和冲印全家福。他向单位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当即得到部队党委的大力支持。时任政治处主任、现任政委谢菲嘱咐说:“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阵地要安全,村民很关键,帮助村民既是党员本色,也是阵地建设的需要。”

2012年春,经张金豹建议,部队党委发起“有爱就有希望”公益活动,与驻地周边28个村寨结对帮扶,援建村寨卫生所和小学图书室,修建爱心水窖,开展“1+1”捐资助学活动,党委委员带头每人资助一位贫困生。受此感染,部队的普通官兵和家属也纷纷参与到捐资助学中来,目前部队官兵和家属已经先后捐助贫困学生120余名,其中近30名考上大学。

岁月无声,光影留痕。在张金豹的电脑中,存放着超过万张的“全家福”照片,这都是他一张张拍摄、冲印和送到村寨群众手中的。一张张照片定格了村民的面孔,也见证了这些贫困村寨在地方和部队的大力扶持下逐渐走向富裕的步伐。数据统计显示,阵地周边村寨群众的人均纯收入已由5年前的2250元增至如今的5000多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附近的村民对张金豹和他的战友有了依赖。谁家结亲升学,谁家祝寿添丁,都会给他们捎个信。还有人家添了娃娃,就请战士帮忙取名字。张金豹给一个小男孩起名叫“盈春”,寓意希望。

“你如何理解军人的责任?如何践行习主席‘能打胜仗’要求?”张金豹回答记者说;“懂得爱,才懂得责任。对身边的家人乡亲有了小爱,才会对国家和民族有大爱,才能为国护剑,才能打胜仗!”

后记:

在深山遇见的官兵,从70后到90后,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面孔和性格。相同的,是长年累月风吹日晒下黝黑的皮肤,是训练演练时的一丝不苟、令行禁止。

与记者对话的数位官兵,言谈间无一不提到“能打仗、打胜仗”。正如采访结束临别时记者对官兵们所说:“有你们在大山深处的坚守,才有百姓们的岁月静好。” 

(责编:袁勃、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