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维和烈士、“蓝盔标兵”都诞生在这里。走进第83集团军某旅,探究“杨根思连”的浴火重生——

“三个不相信”誓言在这里践行(国防视线·人民军队90年)

本报记者  苏银成
2017年09月17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连队官兵把“杨根思连”连旗带到演兵场。
  第83集团军某旅提供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指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主席的号令言犹在耳。近日,记者走进“三个不相信”精神的发源地——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近距离感受中国军队和军人的红色基因是如何一脉相承的。

  ——编  者  

  

  九月的许昌,丹桂飘香,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驻守在这里。走进“杨根思连”荣誉室,犹如置身血火交迸的历史长河——

  从福建宁德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到北上抗日向死而生的敌后战场;从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到暴乱不断的朱巴山下……

  建连84年来,先后7次被授予荣誉称号,13次被表彰为全国、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23次……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立下的誓言。

  新的历史时期,“杨根思连”视厚重传统为起家之源、传家之宝,引导官兵在恢宏战史中汲取红色营养、在遂行任务中淬炼忠诚品格,“三个不相信”的精神基因已经深植于连队官兵的血脉,谱写出了一曲曲新时期的壮美赞歌。

  赓续红色血脉,培植忠诚基因

  树之繁盛在根深,人之忠诚在铸魂。

  当年,贫苦家庭出身的老连长杨根思一个字都不认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班长吴春林。每次吴班长都回答得头头是道。一次,杨根思忍不住问班长从哪学到这么多革命道理。吴班长拿着一本小册子谦虚地说:“都是从党的理论中学到的。”

  如今,“杨根思连”用老连长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激励官兵,始终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自觉做到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

  连队每天晚上点名,都组织官兵呼“三个不相信”精神,唱“杨根思连连歌”,第一个点的名就是杨根思,全连官兵齐声答到,使官兵在各种任务中不间断地接受传统的熏陶。

  今年6月,因编制调整刚转隶到“杨根思连”的袁茂松,一开始对战友们学理论的热情并不理解。

  在老单位,袁茂松是个训练尖子,一上训练场就来劲,但一进学习室就犯困。来到连队后,看到战友经常在一起学习习主席讲话、学习最新理论书籍,袁茂松感觉有些跟不上。班长对他说:“老连长杨根思原本是个不识字的放牛娃,参加革命后凭着‘像打仗一样消灭生字’的执着精神,学习实践党的理论,成为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做习主席的好战士,要从学理论开始。”

  听了老连长杨根思的故事后,袁茂松耐着性子学理论。在浓厚氛围的感染下,没过多久,曾经的理论“困难户”袁茂松成了连队的“学习之星”。

  “孩子,戴上它吧,上帝会保佑你平安无事。”南苏丹维和期间,一位黑人牧师递给排长杜希林一个十字架挂链。杜希林微微一笑谢绝了,指着自己印有五星红旗的臂章说:“谢谢了,这才是我的‘护身符’。”

  6月1日那天,连队组织当地难民营小朋友欢度儿童节,为他们发放慰问品、表演节目。“你们是上帝派来的天使!”牧师感激地说。排长杜希林当即纠正道:“不,我们是习主席派来的,是和平的使者。”

  面对生死考验,官兵就是上膛的子弹

  “班长,替我再加一句,‘我这一辈子交给党’。”参加新四军的第二年,因为表现突出,杨根思光荣入党,接过入党志愿书的那一刻,他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对党有说不完的话。

  杨根思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闻讯后,杨根思二话不说,赶往兖州,搭上了赴朝参战的“末班车”。

  入朝作战不到2个月,在围歼美陆战第一师战场上,杨根思主动请缨带领三排坚守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连续打退美军8次疯狂进攻,在敌发动第九次进攻中,杨根思抱起阵地上最后一个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

  穿越时空,同样的赤诚情怀,65年后在“杨根思连”再次彰显。

  2015年12月,该旅派出千余名官兵组成两支分队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维和集训时,排长杜希林把刚生产不久的妻子送回娘家,毅然背起行囊返回单位;维和期间,下士刘胜锋接到父亲患肝癌的消息,他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和战友坚守在执勤一线……

  该连指导员丛博文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赴南苏丹维和官兵中,“80后”有10人,“90后”有32人,其中60%以上是独生子女。

  天天身处一线,时刻接受考验。农历除夕,联合国营区10号哨位方向突然传来激烈枪声,两伙武装分子在3号平民保护区外围交火,哨位正处在其中一方的火力范围之内,旁边土坡被飞来的子弹打起了尘烟。作战值班室接到哨位报告后,命令就近的105号车组火速赶到现场,成功驱离武装分子,得到联合国官员高度赞扬。

  面对生死考验,“杨根思连”的官兵就像“一颗上了膛的子弹”。2016年7月8日,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爆发激烈交火,“105车”迅速进入一级战备,在连战斗编成内执行警戒监视任务。已执勤一天的下士李磊主动请缨,要求继续留在战位。原本未安排当日执勤的杨树朋也主动找到连长王震,“现在那里交火激烈,很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炮手,让我上吧!”

  当地时间7月10日18时39分,“105车”正在执行难民营封控任务,突然遭遇袭击,被火箭弹击中后,车内爆炸起火。陈英、姚道祥、霍亚会、吴乐、宋晓辉等5名同志不同程度受伤,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

  李磊作为预备党员,还差5个月就能光荣“转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对战友田飞衡说:“班长,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

  锻造打赢利剑,突出实战化训练

  军委组织的临机战备拉动拉开了序幕。

  随着营区警报响起,“杨根思连”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率先完成航空输送整装登机,2个半小时奔袭25公里,比预定时间提前2个小时到达预定地域,并第一时间直插“敌”指挥所。这一仗,“杨根思连”官兵创造了机动距离最远、抵达战场最快、夺点控要最迅速等多项纪录。

  “‘杨根思连’一直都是尖刀连、排头兵,他们总是枕戈待旦,把战备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该旅政委练伟对记者说。

  连队坚持方案预案、行动演练、车辆状况、备品附件、战备储水“每周五个过一遍”,确保所有车辆油料满基数加注,物资装备常年随车存放,钢盔等战斗装具按编号放置,遇到突发情况能够闻令而动。官兵每人还携带“单兵战备行动信息卡”,上面详细规定了人员信息、行动类型、登车地点等信息,就连随身携带的枪号都一目了然。

  “中国炮兵,牛!”2015年8月,俄罗斯国际“炮兵能手”比赛场上,“杨根思连”战士陆亚东所在的炮班以31秒完成首发炮弹出膛、首发命中,刷新了国内训练和国外比武的新纪录,创造了“中国速度”和“中国精度”,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荣誉光环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作为‘杨根思连’的兵,为国出征,无上光荣!”参赛集训队成立之初,九班班长陆亚东踊跃报名参加。从装甲步兵班长到炮班队员,面对重新开始的局面,陆亚东不断用“三个不相信”精神激励自己,开启了一段属于他自己的“士兵突击”。

  天气炎热时,炮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上去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最终熟练到用炮时8个动作加起来用时不超过6秒的程度。面对近90%的淘汰率,陆亚东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全旅为数不多的参赛选手。

  “上了战场,要想活命,就得先学会不要命!”聆听了老连长杨根思“只身一人俘百人”的故事, “杨根思连”官兵们渐渐懂得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2016年3月19日,联合国营区1号难民营发生冲突,上千名难民缠斗在一起,有的持棍棒,有的拿砍刀,场面混乱不堪。很多参与斗殴的难民早已分不清敌我,手持凶器乱砸乱砍,很多人身上血肉模糊。

  面对血腥的现场,很多围观的难民面面相觑、不敢近前。正在维和执勤的“杨根思连”官兵闻讯赶到,并迅速摆开战斗队形,他们齐声大吼冲入人群,任凭队员们手中的防暴盾牌被敲得砰砰作响,头盔不断被石头砸中,他们背靠背、肩并肩,凭借平时练就的过硬素质,最终成功将其分隔开。连队3名战士在处理冲突事件中表现英勇,被联合国表彰为“蓝盔标兵”。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17日 06 版)

(责编:王政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