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属代表、媒体记者参加“再走转战陕北路”主题活动

寻根陕北觅初心(强军路上)

本报记者  龚仕建
2017年09月24日04: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历时一年零五天,途经12个县,留驻38个村庄,转战千余公里。“70年前,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统率千军万马,在陕北黄土高原艰苦转战,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佳话……”9月6日,陕西省榆林市纪念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0周年“再走转战陕北路”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梁星亮深情地说。

  当年曾跟随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总前委机要科二股股长王耀山女儿王亚地看到父亲当年在靖边县的小河村生活的照片,异常兴奋,指着挂在墙上的合影照片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当年就生活在这个院子。

  “小河会议是解放战争处于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确定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抉择。”在小河村长大的村民李兴军看过许多档案资料,也多次听过爷爷讲述当年看到毛主席在小河原房东贾秀连石窑院的草棚下开会的场景。

  附近的村民总是听父辈们讲起这段历史,但从未见过这些革命先辈及其后代,这次听闻有革命先辈亲属要来小河会议旧址,便早早地聚集在了旧址广场,等待他们的到来。“我就想来看看陈赓的儿子”,一位63岁的小河村村民说。这位村民告诉陈赓之子陈知庶,“我就是想见你,因为陈赓打仗特厉害,我要看看他的儿子”。得知老乡们现在日子过得都很好,陈知庶等革命先辈亲属也很欣慰。

  来到枣林则沟会议旧址,一座干净整洁的小院,整齐的5孔窑洞,窑洞的主人吴子俊见到革命先辈亲属的到来感到很兴奋,自己也做起了讲解员。吴子俊的父亲经常会给他讲当年的故事,毛主席当年在枣林则沟的时候,敌人曾来轰炸过,当时,他的父亲和姑姑都在家里,毛主席离开枣林则沟村之后,村里的人才知道住在吴子俊家里的首长就是毛泽东。

  今年81岁的刘昌亮是此次“再走转战陕北路”活动中年纪最大的革命先辈亲属。刘老是绥德人,6岁时跟随父亲来到延安。70年前,年仅11岁的他跟随父亲一起转战陕北。刘昌亮的父亲和大伯都是老革命,在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刘老看到了大伯的照片。

  “70年前转战陕北的路太艰辛了,行军路上马蹄都是要绑起来的,怕声音太大暴露,警卫在前面拿着手电筒引路,好多次在转战的过程中,刚做好一顿饭,还没来得及吃,敌人就来了……”“再走转战陕北路”活动勾起了刘昌亮的回忆和无限感触。

  来到佳县,革命先辈亲属乔灵燕显得格外激动。作为一名佳县人,再次踏上父辈生活战斗过的土地,心情无比激动。乔灵燕向记者讲述父亲的故事,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亲自分配乔备果担任任弼时的秘书和行军向导。乔灵燕感叹,这些革命旧址充分再现了革命前辈当年转战途中的艰辛,再走陕北路让她深切地感受到当年转战陕北是何等的艰苦,难以想象。

  来到最后一站吴堡县,革命先辈亲属与老百姓叙旧事、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生活条件等情况。乡亲们的热情,让革命先辈亲属们深刻感受红色文化在吴堡的积淀、转战精神对于吴堡人民的激励。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全体革命先辈亲属在东渡纪念地合唱了《保卫黄河》。作为陕北人,刘昌亮现场为大家演唱了一首陕北民歌,引起阵阵掌声。革命先辈亲属和全国媒体记者,重温东渡历史,弘扬转战精神,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表达了对陕北革命老区浓浓情意和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敬意。

  “一个民族,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重走前辈走过的路,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回程的路上,79岁的革命先辈亲属贾达黎由衷地对同行的人们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4日 06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