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叶雄兵:我在作战实验中心模拟战争

2017年12月07日08:2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叶雄兵:我在作战实验中心模拟战争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为我军军事科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十九大会场,一位大校在解放军代表团分组讨论中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与思考。

熟悉这位军官的人都知道,这些年,身患重病的他紧盯军事斗争准备研战谋战,取得累累硕果——主持和参与50多项作战仿真和实验系统建设,参加30多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实验论证,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7项,军事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14项,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联合作战实验中心副主任叶雄兵。

叶雄兵风采 邵龙飞 摄(资料图)

“功成不必在我,但建设实验系统必须有我”

一流的军队设计战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展现出的新军事理念和新型作战样式震惊了世界,也给一直从事军事运筹研究的叶雄兵留下深刻印象。

“现代战争,首先在作战实验室打响。”那时候,叶雄兵忍不住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利用联合作战实验系统对战争进程进行设计与预演就好了!”

这一天说来就来。那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叶雄兵,恰逢我军首个联合作战研究实验中心筹建。

“功成不必在我,但建设实验系统必须有我。”叶雄兵主动请缨。从此,他的工作与系统建设紧密相连。

叶雄兵深知,联合作战实验是军事运筹学、作战指挥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恰恰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始终严密封锁,我们根本没有模型和数据可供借鉴……

大事难事看担当。叶雄兵主动牵头承担起最重最难的信息作战建模仿真等子系统的研发工作。

研发需要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作战指挥知识,叶雄兵为了补齐短板,开始了“急行军”:工作之余,双休日、节假日成了“学习季”,图书馆成了“第二宿舍”。他自学了10多部作战指挥类理论著作,翻阅了200多种军事期刊文献,剖析了几十场现代局部战争,摘记了100余万字的学习资料……

学中干,干中学。人机交互任务规划技术、可变分辨率建模技术、基于学习的行动效果评估机制等关键技术,接连被叶雄兵带领团队攻破。

大系统需要大创新。围绕构建联合战役对抗推演系统,叶雄兵与课题组成员先后创建了辅助决策型的推演作业系统、学习型的推演模拟系统、信息融合型的态势显示系统,构建了集中模拟分布作业的对抗式推演环境,制定了系统集成规范,开发了基于兵力实体的模型集成技术框架……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军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联合作战实验论证平台。

联合作战实验论证平台的建成,有效解决了我军作战研究长期以来定性分析多、定量论证少的难题,成为军事理论的“验证机”、决策指挥的“好助手”、作战方案的“试验场”、建设规划的“参考系”。

“给我足够的精确数据,我们可以提前模拟战争”

在联合作战实验领域有一句名言:“数据是作战模拟的血肉,模型是作战模拟的灵魂,掺不得半点水分。”

这一点,叶雄兵有切身体会。

那年,叶雄兵带队参加某部大型联演,信心满满进驻演训场。然而,平台预先演示后,一线部队指挥员的话好似迎头浇下一盆冷水:“你们采用的装备数据,我们不认可!”

数据不准,实验结果等于废纸。

叶雄兵当即请教。原来,他们搜集的数据都是装备定型标准值,现实情况是由于服役时间、部署地点、保养水平等差异,实际装备技术指标已千差万别。

作战实验容不得半点“差不多”。叶雄兵果断决定:按现实情况迅速调整!

在仅剩的3天时间里,叶雄兵带领团队昼夜奋战,重新采集几千条数据,改进系统、调试完善,终于顺利完成演习任务。

“这套系统,管用!”部队指挥员竖起了大拇指。

“啥时候都要用战斗力标准的尺子量一量。”每每回忆这段过往,叶雄兵都感慨万千:“今天的一个误差,要用未来战场的鲜血做代价。精细仿真战场,就必须让模型更完美、数据更精准。”

“作战模拟实验重在推演过程,即要给部队讲清楚为什么模拟出这样的结果。”叶雄兵做了一个形象的介绍,“好比进了饭店,有的店只管上菜,后厨如何运作你看不到。我们的作战模拟系统具备实验全息复盘分析手段,可以实现原料、配菜、烹饪全过程开放透明,哪个环节有问题一目了然。”

为了让实验结论更加精准,他带领课题组上高原、下海岛、走戈壁,实地采集、验证装备数据,并将“大数据技术”整合进系统,使实验平台和仿真系统愈加完善。

“给我足够的精确数据,我们可以提前模拟战争。”精益求精、严慎细实,成为叶雄兵和团队“制胜”的法宝。实验流程严谨、运算结果客观、查找问题精准,实验中心的名气越来越响,一个个任务也纷至沓来。

在上级赋予的某重大课题任务中,叶雄兵带领团队吃住在实验室达两个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辅助设计完成400多个流程仿真,先后发现了3大类200多个问题,提出150余条优化建议……最终,他们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上级机关高度评价。

“让我搞科研,就是最好的精神疗养”

外表看起来儒雅的叶雄兵,骨子里却充满血性。

和叶雄兵一起工作的同事,记住了他常说的两句话——

一句是“跟我上”。项目中最难啃的骨头、最难把握的问题,叶雄兵敢于带头承担。那年,某大型实验论证任务进入攻坚阶段,团队人员连续3个月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叶雄兵要求课题组成员周末轮流休息,自己却全时在位,被大家赞为联合作战实验“突击手”。

另一句是“我负责”。某重大课题实验结果直接服务上级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谁也不敢打包票。实验前夕,眼见部分同志存在畏难情绪,叶雄兵说:“我牵头的课题,成果质量我把最后一道关,出了问题我负责!”

叶雄兵认为,个人负责任是小事,如何建成一支能打胜仗的科研团队才是大事。他总说:“联合作战研究重在联合,课题我顶多牵了下头,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做的。”

谈起团队成员,叶雄兵如数家珍:董献洲敢啃硬骨头,独自撰写了数十万行源代码,有时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坐下,就站在电脑屏幕前进行分析计算,牵头研制出我军先进的仿真分析系统;最近科研任务重,付东、朱松岩、王吉星等同志经常加班到凌晨,季明的小孩发烧,她也没顾上照料……

然而,大家心里非常清楚,叶雄兵才是最应该休息的。

那年,某重大课题进入收官阶段。当时,单位组织体检,医生发现叶雄兵的左肾长有一个恶性肿瘤。拿到体检报告单的那一刻,叶雄兵如五雷轰顶,一时间无数问题在脑中盘旋。

叶雄兵把所有事儿捋了捋,偷偷找主治医生商量:现在身体没啥症状,单位和家里的事儿得安排下,能不能晚几天手术?

一听这话,医生态度坚决:病灶已有鸡蛋大小,癌细胞随时可能扩散转移,必须马上手术!

然而办理入院手续后,叶雄兵就“消失”了。对单位和家人,更是只字未提。妻子童静也是接到医生催促手术的电话,这才知道真相。

不顾妻子的眼泪、单位领导同事的焦灼,叶雄兵仍坚持在攻关一线。一直等某重大课题任务完成,他才住院手术切除一侧肾脏。医生和单位领导要求他离岗休养,可术后一个月,他又回到了实验室。他说:“让我搞科研,就是最好的精神疗养。”(邵龙飞 王继东 李金海)

(责编:鄢玲淼(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