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院校教学如何推动实战化训练

2018年01月16日08:4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院校教学如何推动实战化训练

军事院校是实战化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军事院校实战化教学水平,就是在促进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的提升。这既需要在教学方针、理念上向实战化靠拢,突出实战化特色,建设好知实战善教学的教员队伍,也需要着眼与部队对接,遵循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规律,全面打牢学员组织开展实战化训练能力素质,积极构建与未来作战相适应的实战化训练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走上集成高效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位一体”夯实实战化训练基础。实战化训练作为未来战争的预演,对官兵素质的考验是全方位的。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始终坚持着眼提升学员的实战能力,把握智能、体能和技能训练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全方位锻造人才。不能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尤其不能把技能训单了,把体能训弱了。应以体能为基础,以技能为核心,以智能为重点,通过“三合一”训练促进学员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协调发展。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基础是信息化,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能上求突破,使学员掌握基于信息系统和训练网络组织作战训练的方式方法,增强对作战训练体系的全面理解,形成多军种认知。通过建立健全学习教育、知识培训、检查考核、奖惩激励等制度机制,不断营造钻研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浓厚氛围,为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奠定素质基础。在技能上见成效,在强化传统的“三实”作业和米秒环基础上,推进技能训练向信息化装备系统操作和维护保养发展。紧密结合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进程,在构建体系作战能力的单装终端上下功夫,让学员熟练掌握信息化装备系统的技战术知识。在体能上练硬功,提高学员适应残酷战场环境的能力。这是因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毁灭性、惨烈性远远超过以往战争,抗高强度战斗、抗高精度打击、抗高威力毁伤的昼夜连贯实施作战,对军人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需要加强相关训练。

加强实战化演训提高组训能力。未来作战能力,源于今天的训练水平。今天训练水平的提高,源于超强的组训能力。因此,军事院校必须强化学员组训能力素质。这既包括基础训练组训能力,也包括集成训练组织水平。综合来看,参与组织演习对于学员组训能力的提高,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有的院校在教学中,学员参与的演习次数寥寥无几,有时甚至只是少数几个学员的独享盛宴,未能达到全额轮训,普遍培养。因此,要使学员做到“知行合一”,真正掌握装备发展状况,掌握实在管用的战法、训法,就必须让学员充当演习的主角,全员主动介入,接受立体式全方位的磨砺锻炼,实现课堂与战场无缝对接。立足信息系统平台检验群体威力,借助网上推演、网上作业、网上训练和对抗,练联合指挥,练指挥谋略,练战法技能,不断检验和增强人才培养成效。促进学员全程参与演习方案与导调文书拟制及编组作业,使之紧贴部队作战训练实际,切实突出部队最关切、学员岗位任职最需要、作战训练最前沿最现实的问题。全程参与演习导调与情况设置,学习掌握导调的时机、方法和内容,提高学员组织筹划演练、控制演练进程能力。注重学员参与演习效果评估,通过自评互评、专家仲裁认定等评估过程,寻找优点缺点,不断受启发、拓思路,实现演习观摩过程向实际能力的转化与强化。

多渠道联合施训拓展视野。未来体系作战是多层次、多系统、多要素的综合集成作战,需要联合陆海空天等多个军种,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某种程度考验的是作战人员的全面素质、宽广视野。为此,院校教育必须注重全面开拓学员视野。着眼全局、把握整体,培养造就与未来战争相适应的联合作战人才群体,力求经过训练场上的锤炼,形成体系作战骨干人才网。既可以在同一院校内组织人员联合训练,也可以跨多所院校实施相应组训,还可与部队共同开展联合训练,全面培养学员的联合作战能力。突出战略视野培养,培养学员以国际视角审视战争,从政治视角审视军事的思维能力。力求通过视野的开阔,带来思路的开阔和眼界的提高,进而促进实战化训练水平的提升。

给予个性空间助力实战化训练创新。当前,一般院校教学考虑更多的是学员整体发展需求,对必修课的安排分量比较重。这样虽然有利于保证基本教学质量,但同时也会使学员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拓展不足。要看到,一些学员入学前任职岗位、知识结构及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院校教学在注重全面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学员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促使学员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可加强校园网络基础建设,多渠道开展慕课点播,数据库文件下载,为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网络支撑。加强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按照学科分类体系,充分挖掘整理校内优质大课、学术报告以及各类讲坛论坛等课程资源。现代战争往往在实验室内酝酿,科学实验是高级军事任职教育实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突出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搭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实验室体系,让学员走进实验室,学会在实验室中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马生 赫运)

(责编:俞奕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