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话说部队科研创新的“四个不等式”

2018年01月16日08:5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话说创新的“四个不等式”

  基层科研≠难有作为。一说到科技创新,许多人都认为需要顶层设计,是领导机关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人即使有创新想法,也不愿主动想办法去落实,担心庙小人微难有收获,于是一开始便见疑绕道,遇难而退。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某团修理所由士官参与的革新项目,不仅取得了30多项成果,而且有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被上级推广。

  基层官兵身处部队战备训练一线,对训练和装备中存在的问题感受最直接,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某种程度上有着科技工作者无法比拟的优势。广大官兵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各级领导机关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燃旺创新之火,引导他们立足现有条件,立足现有装备,立足本职岗位,从自己能做的事做起,就一定能够做大做强岗位创新的舞台。

  经费短缺≠无能为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再聪明能干的厨师,没米也做不出饭来。科研革新工作也一样,如果没有必要的条件作基础,再好的科研想法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然而,在“米少”的情况下,“妇者”巧否,其“炊”之结果则会大相径庭。数年前,某部士官购买了一个价格低廉的激光射灯,发明了“瞄准辅助定位器”,解决了某型导弹实装操作瞄准训练难题。

  基层部队科研技术基础条件差,尤其面临经费短缺、人才不足的困难。技术革新固然需要一定的经费来支撑,但有些项目比如简单工具的改进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就不见得要花费很多的钱。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不打或少打“伸手牌”,多在花钱少、周期短、见效快、易推广、简单实用的项目上动脑筋,做到善为少米之炊。这个“善”,靠的就是求实的工作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科学的效益观念。

  名目翻新≠技术创新。曾几何时,“包装”之风也有向技术革新领域发展的势头,一些单位和研制人员为了打造所谓的“品牌”效应,不在实处用心用脑,却在科研项目包装上下起了功夫,项目名字起得响亮,吹得天花乱坠,但不注重技术内容的创新,大多数只是“山寨”或跟风模仿,归根结底都难以经受住实践的检验。类似做法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徒有形式而已。强军兴军需要实实在在的创新,靠模仿、靠“山寨”是绝对不行的。因此,科技创新一定要围绕提升核心军事能力来展开,选择项目力戒好高骛远和形式主义,科研成果要防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正打造出过硬的“精品”,推出名副其实的“品牌”。

  未能评奖≠没有收获。众所周知,科技奖励的目的是鼓励创新、激励进步,衡量单位和个人的科技工作实绩,也主要是看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产生的效益,看对战斗力、保障力起到哪些重要促进作用。但是,项目未能评奖就是没有收获吗?答案是否定的。

  科学技术活动的高风险性,要求对有原因的科研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和保护。任何失败,都会导致一时的利益受损。但从长远来看,为失败“埋单”正是为成功“预支”。复制乔布斯的成长土壤比复制乔布斯更重要,如果一个单位的科研人员谈败色变,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单位的创新之源将会枯竭。某些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也许十年都磨不了一剑,但他们的工作实绩是客观存在和不容抹杀的。科研革新工作要允许失败,更要宽容失败。唯此,才能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才能真正培育官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张同华 荣蔚昕)

(责编:俞奕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