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缩短实战化与实战这“一字之距”

2018年01月17日08:4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缩短实战化与实战这“一字之距”

作为未来战争的预演,训练离实战越近,离打赢就越近。落实习主席把军事训练“抓住不放,抓出成效”的要求,落脚点就是要缩短实战化与实战这“一字之距”。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毛泽东则讲:“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可见,让实训“化”为实战,并不是个随口而出的话题,必须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痛苦的蜕变过程。实战化,包含练兵备战的各个方面,需要军人视险地绝境为惯常之事,更要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驾驭。轻轻松松“化”不得,浮皮潦草也“化”不成,弄虚作假更是与“化”背道而驰。

人们时常感叹,为什么同样的兵法战策、坚甲利器,有的用之打了胜仗,有的用之则吃了苦头?究其缘由,恐怕与练兵备战“化境”的高低关系甚大。如果应付差事、得过且过,满足于时间训够了、内容训到了,满足于基础知识学过了、基本技术学会了,而不问训得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这只是低层次的训练。只有瞄准强敌、严训实练,把兵练到极致,练得出神入化,练成“肌肉记忆”,才能进入“哦,打仗原来比训练还容易”的境界。显而易见,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化。

训战一致,是军事训练的最高准则;训战脱节,是军事训练的最大败笔。抗倭英雄戚继光扫平沿海倭患,凭的就是“因战而治训”。他曾严厉批评所习非所用的问题:“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如此操练一千年,便有何用?”而对于甲午战争清军的失败,西方人评论道:“中国指挥官在基本的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得可悲的无知”,认为“北洋海军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多少训练有素的指挥官”。冷酷的事实警示我们,训练与实战的差距有多大,战场上就要用多少鲜血来填满。

曾提出“间接路线战略”的英国军事家哈特说过,在和平时期,军队即使进行最严格的训练,也总是理论性大于实践性。因为军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进入战争状态,其直接经验极其有限,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践,都不足以构成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告诉人们,战争年代,活生生的敌人帮助部队练兵,生与死的考验要求军事训练必须与实战贴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而在远离了真刀真枪拼杀的和平时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没有实战如何实战化?

有人说,实战化,重在“实”、贵在“化”,源于“心”、成于“质”。此话不无道理。实践证明,带着使命去练兵,就不会把实战化作为一般性任务来完成,而是当成一场场战役战斗来实施;带着创新来练兵,就不会让训练陷于自我设计的老一套之中,而是以敢想、敢干、敢闯的姿态不断向新的训练禁区迈进;带着问题去练兵,就不会被表面的光环所迷失,而是千方百计在查摆问题中拔钉克难;带着思考去练兵,就不会大轰大嗡、盲目蛮干,而是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前进。

练兵从难,则征战易;练兵从易,则征战难。1940年5月,德军实施侵吞西欧的“曼施泰因”计划。在准备时间极短的情况下,军长古德里安拿出平时的演习文书,仅仅改动了一下时间,即作为作战命令下发。这一战例发人深省。相比较之下,我军经过这么多年的实战化训练,假若战争今天来临,我们敢于一“改”出征吗?能够一“改”制敌吗?对此,不少人心里发虚。原因就在于,当前的一些训练前瞻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实战味不足、难度强度不大,真要按这种训练去打仗,非吃大亏不可。

“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略以仓卒制,其略必不久;功以侥幸成,其功不可继。”实训是十年磨一剑,实战是一朝试锋芒。平时不练硬功夫,战时必然一场空。只有遵循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多设真、难、严、实课题,多让官兵在吃尽苦头、受尽折磨、拼尽全力中淬火加钢,才能锤炼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底气和能力。(张西成)

(责编:俞奕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