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人人都做“董彬新”

2018年01月17日09:0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人都做“董彬新”

“董彬新”者,“懂兵心”之谓也,实际上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几位“老政工”的化名。他们在旅里公众号上推出的《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谁的成长不疼痛》,解开了士兵“二雷”的思想疙瘩,也让“董彬新”这个名字着实火了一把。

“董彬新”为什么能火?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摸准了士兵的脉搏,把思想工作做到了官兵心坎上。一句话,就是“他”懂得士兵的心,关注士兵的情,善解官兵的难,让官兵觉得:你是那个懂我的人!

人们常说“联系实际”这句话,思想工作也不例外。什么是“实际”?时代就是最大的实际。“董彬新”之所以懂兵心,是因为“他”读懂了这个时代。新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互联网这个时代背景。它普及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军营“网生代”握着鼠标长大。“交友靠微信,购物上淘宝,心情晒微博,出门扫共享,支付用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新方式。有人说他们是“五一代”:游一代、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秀一代。也有人说他们是“许三多”:价值多元、成分多样、思想多变。不少官兵有了心事,不找战友找网友;遇到困难,不找领导,而是求助于“万能的朋友圈”。连队骨干和微信好友,在他们眼里,有时候很难说哪个亲、哪个疏。这就是新时代官兵的思想实际。

季节变了就要换衣裳。思想工作一旦脱离实际,就一定会南辕北辙甚至背道而驰。“董彬新”及时抢占网络时代的“青春地盘”,树立“互联网+”的新思维,把所有战士、所有思想问题放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待、来思考,网上找兵情,网上交兵心,网上解兵难,立竿见影,许多不懂的问题好懂了,许多不理解的现象理解了,许多难做的工作好做了。

复制“昨天的我”,永远不可能塑造出“明天的他”。现在,有的人说起“当年”滔滔不绝,谈及“当下”一声叹息;不是探索“治病”的方法,而是嫌思想工作的对象“病”得奇特;“疗病”总是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不是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用旧眼光审视新生代,看他们就会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甚至错误地认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错的,这不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吗?老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马克思说:“每一滴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人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我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官兵思想,正如水珠在太阳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色彩。面对“多彩”的新时代士兵,有人迷惑:仿佛一夜之间,熟悉的“钥匙”不再能轻易打开士兵的“心锁”,所擅长的很多“支点”不再能轻易撬动士兵的心灵。

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人。一名90后思想工作骨干说:好的思想教育就像“谈恋爱”一样,要温柔一点、浪漫一点。“如果你送了一个东西给心上人,但是这个东西塞的方式不对,硬邦邦地塞给他或者扔给他,他不见得就会接受,或者接受了也不见得会开心。”一个好的思想教育过程就是以心换心,以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以一个心灵暖化另一个心灵,用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话语,在最恰当的场合提供给对方。

移动终端掌握在青年官兵手中,要获得他们“点赞”,必须接地气、有创意,既办得了事,又卖得了萌,用不同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多管齐下,不能指望一把钥匙开多把锁,而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甚至要多把钥匙来开一把锁。新时代、新士兵,新情况、新问题,仅靠几个“董彬新”也远远不够,而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董彬新”这样的政治工作者。(顾鹏)

(责编:俞奕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