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底功”总在“功底”前

 
2018年05月03日09:5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底功”总在“功底”前

  ●只有勤学苦练,久久为功,才能积水成潭、积土成山。每一项卓越成就的背后,无不是汗水的凝练、“底功”的积累

  宋人陈鹄在《耆旧续闻》中记载了苏东坡抄书的故事:朱载上和苏东坡结交甚好,一日拜访苏东坡,典谒已通名,而其移时不出。苏东坡出来后,抱歉地说:“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朱载上便请教苏东坡:“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苏东坡说:“钞《汉书》。”朱载上问:“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苏东坡说:“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朱载上以提示一字试之,苏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

  关于苏东坡读书用功之事,郑板桥也曾提到:“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苏东坡天资聪慧,又是文坛巨匠,却还要每日做功课,甚至深夜苦读。可见,其笔下名篇佳作不会是轻易得来,才高八斗也不全是天资使然,而靠的是平日的勤学苦练。“从来疾行无善步,缓一着,再加一层深思,所成就的自然不差。”前人的明训告诫我们:要想“功底”深,做好“底功”是前提。

  只有勤学苦练,久久为功,才能积水成潭、积土成山。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几千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东汉经学家贾逵能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一年便通遍经文;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其读书方法就是抄录或记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用自己的眼光整理分析而成佳作……可见,每一项卓越成就的背后,无不是汗水的凝练、“底功”的积累。

  基础不良的好建筑,世界上是没有的。老一代戏曲演员常说:“功夫一天不练就回了,两天不练就生了,三天不练就没了。”现实中,坚持练习“底功”,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道理认得清,行动上却还是觉得“功底”另在他处。有的抖不掉身上浮躁的尘埃,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赏美色,终是荒废光阴、所获不多;有的练功少了一个“狠”字,舍不得出汗出力,总想在时间的空隙里找出惬意,却不知道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自己更努力;有的把练“底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实践中名不副实,不是三天勤、两天怠,就是耍花枪、练虚功……不想耕耘却想收获,其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练兵备战更是如此。特战精兵刘珪,有一手“单手上膛”的绝活。为了练就这一技能,他前后练了5000多次,手上的疤痕一层连一层。还有一位导弹瞄准手叫文熙俊,被称为“神瞄手”。这个光荣称谓的背后是用“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导致指纹系统无法识别”换来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道出了干事应下的功夫、应有的专注和持久。无数强军尖兵就是选择了下这种“笨”功夫,与艰难为伴,与寂寞为邻,而共同聚起强军之势。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练好“底功”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新时代的官兵,只有像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坚持和发扬“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才能切实把基本功掌握好,把自己锤炼成为基础牢、觉悟高、本领强的人才。

(责编:黄子娟、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