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金飞镖-2018"丨瞄准十字靶标:战术的?思维的?

2018年05月31日08:3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2018年4月18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东北某靶场的水泡子上时,一切刚刚苏醒。

一个亮点闯入视野,呼啸着向下俯冲。一枚桶装水般粗的蓝灰色炸弹,从武器挂架上投落,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几秒钟后,中靶、爆炸。大团黑云翻卷着缓慢升起,两只大鸟受到惊吓,掠过天空。

沉闷的爆炸声中,一股巨大的冲击波袭来,从脚心贯穿到胸口。这感觉,像有人趁你不注意,在你心窝猛捣一拳。

当这一画面实时传递到空军突防突击竞赛考核指挥所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圈圈象征着目标的十字标线,在他们思维深处引发的冲击波,显然不亚于遥远距离之外的实弹靶场。

作为空军实战化训练四大品牌之一,“金飞镖”考核已进入第四个年头。记者全程观察空军“金飞镖-2018”突防突击竞赛考核,零距离感受“瞄准十字靶标”带来的全方位冲击波。

4月19日,空军某部参加“金飞镖-2018”突防突击竞赛考核的轰-6H战机完成轰炸,施放曳光弹脱离。杨 盼摄

向前跃动的时间指针,一再敲击着旧观念,标刻着新思维

“K时”,如一个嘶嘶燃烧的导火索。

这一时刻,是每个考核日的计时点,也是突防突击双方“战斗”的起始点。只是,对抗双方仅知道什么时间开始,却不知以什么方式结束。

4月25日8时25分,这个“K时”,同属于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金夏明和北部战区空军地空导弹某营营长房伟。

接收完飞机,金夏明拍了拍机身下那枚炸弹,跨进座舱。随后,战机加速滑跑,起飞……

此时,百余公里外,一辆导弹战车“猫”在一座小土包旁。方舱内,营长房伟眉头聚拢,目光一再投向显控席上方的数码时钟。上面跳动的那串数字,令他的喉咙发干。

战斗中每一秒,都可能是成功或失败的岔路口。

此次竞赛考核,时间亦是重要指标。对参赛的歼击机飞行员来说,他们要穿越地防和电磁密网,准时抵达预定攻击目标上空,准时让第一枚炸弹触地爆炸……整个作战流程都明确了时限,有的环节甚至精确到秒。

时间关乎任务达成、战场生存、精准协同,关乎攻击力度和防守强度。同样,对一支战略运用方式向攻防兼备拓展的军种来说,意义更为重要:时间既是力量,也是飞向更快、打向更远、攻势更锐的承载。

置身靶场,向前跃动的时间指针,一再敲击着旧观念,标刻着新思维——

相比以往,这次竞赛考核,留给部队的准备时间很短,很多部队刚完成任务转换,就直接奔赴考场。所有歼轰机部队参赛飞行员直到“K时”前,还不清楚自己的打击目标。抽签确定后,飞行员快速调出脑海中的靶场航图,从数个靶区、几十个目标中,搜索到目标,迅速规划航线、研究战术、简单协同……

从“K时”起,时间“考官”上岗。不少人领略到了它的公正无私与严苛无情。

一名盲目自信的飞行员,有那么短短几秒,没有把握好角度,飞出了“安全线”,就被地导部队毫不留情地“敲掉”。几秒钟的疏忽,造成突击的失利,令他懊悔不已。

谁能赢得时间,谁就能赢得胜利。

此刻突进预定攻击区域,金夏明拉起战机,映照在他瞳孔上的天地景色疾速变幻。机头半扣,侧头搜索,靶标没有出现。他深吸口气,按照事先规划好的程序,操稳战机,再次观察,目标终于呈现。第一枚炸弹精准投向目标……

房伟也抓住了关键的时间。第一波次进攻结束后,下一波次进攻接踵而至。上级将指挥权限下放:“时间够不够用,需不需要转移阵地,你们自己定。”

“转移!”房伟没有任何犹豫,带领官兵完成了任务规划、兵器撤收、车辆编组,提前到达新的设伏点,顺利布下了伏击“口袋”。

炸弹准确命中靶标瞬间。杨 盼摄

“千里走单骑”不再是勇气的代指,而是莽撞的隐喻

指挥镜里,战机轮廓快要填满眼前。地监哨王猛直起身来,战机呼啸着掠过头顶。

这架战机飞得并不高,有些挑衅的意味。“一定把它敲下来!”王猛恼了,抄起电台,向地导指挥方舱通报。然而,搜索指挥车上的雷达屏幕已遍布雪花——这架飞机已跟丢了。

他压根没想到,“敌机”会这么嚣张地出场。他不知道,驾驶战机的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张立的这份自信,依仗的不仅是战机性能和飞行技能,更是战机所具备的电磁干扰能力,以及战机与电子干扰机的密切协同。

体系协同时代,“千里走单骑”不再是勇气的代指,而是莽撞的隐喻。

外军电子战手册告诫战场飞行员:永远别光想着单打独斗逞匹夫之勇,不懂协同,想打赢,没戏!

这次“战斗”的结果,早在北部战区空军参谋部电雷处副处长李德煦的意料之中。深谙电子战的他,认为空军航空兵部队与电子干扰飞机的协同,曾经历了“不懂不使用、想用不会用、不学用不好”的阶段。此前,他向考核组织方建言,营造逼真电磁环境,突出考核飞行人员的协同能力。

显然,随着考核推进,飞行员们愈发明白了这一点。这次竞赛考核场地设在一马平川的草原,略有起伏的几个小土包,令战机超低空飞行躲避侦察打击的传统方法难以奏效。全程的强电磁干扰以及层层部署的地防兵力,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考验。

这一变化,带“火”了为航空兵部队担任电子干扰掩护的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任务下达后,很多航空兵部队专程派人来和他们一起规划航线、研究方案。从被动到主动、从配角到主角,一系列变化,令该团战勤指挥长张扬有些不适应。

让张扬更意外的是,很多单位没有沿用过去让他们“打着手电送进去接出来”的模式,而是主动结合本单位的战术进行任务规划,每个单位的协同方式都不太一样。

不少参赛官兵第一次意识到,未来战场,信息技术使得作战平台乃至作战诸要素形成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只依靠精兵利器很难制胜,只有通过精细筹划和精密协同,依托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单个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于协同,飞行员张立所在旅似乎更有发言权。以前,因为协同不力,他们没少吃亏。去年,他们利用验证试飞某电子设备的时机,研透了电子设备原理和电子战机理,也摸到了协同的窍门。在他们看来,物理式的简单叠加、任务区分,永远达不到如臂使指、要素合一的境界,最好的协同是融合——不仅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要“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弹药要投向靶心,思想要超越靶心

弹没打出去,怎么说也是个挺丢人的事儿。

前两个考核日,有飞行员没发现目标,带着弹回来,下了飞机,把自己关在屋里一言不发。

谁也没去劝。打中不容易,大家都知道。

情况明摆着:方圆几公里,错落布设着上百个实体靶标,很多实体靶标涂装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靶区周围的湖泊、滩涂和灌木丛,更增加了靶标辨识难度。

一次考核结束,飞行员忙着判读视频飞参。记者也想试一试自己的眼力。透过机载视频,只能看见机翼下方一个个目标比小米粒还小。视野变幻间,靶区还没来得及分辨清楚,屏幕下方火光一闪,几枚火箭弹已经发射。

尽管这次投射的是常规弹药,但射击精准度要求很高。有飞行员说:“用非精准弹药、散杀伤武器,打出精准弹药、点杀伤的效果,这是考验我们。”更有人谑称:“这是拿‘喷子’当‘狙击枪’使。”

现代战场,对敌实施精确打击是每一支劲旅的不懈追求。这次竞赛考核突出实战背景下的精准打击,这一“冲击波”,改变了对“百步穿杨”“弹无虚发”的传统认知,并为其赋予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空军参谋部训练局领导介绍,曾经命中与否、距靶心距离几何,是实弹投射精准的“度量衡”。但这次竞赛考核完善了规则,改变武器评估方式,航空炸弹采取威力场换算成相对位置径差,火箭弹、航炮根据杀伤半径和预估毁伤效果的方式进行评估。换句话说,不仅看打得准不准,更要看打击效果。

这一点,飞行员张立和战友颇有心得。比如,突击一辆装甲车,是攻击炮塔,还是履带?打击一座桥梁,是彻底炸毁,还是部分毁伤?这些都要考虑在内。“眼睛看不到,但要心里有。”这,既是对精准打击的理解,也是对作战目标的理解。

体系作战,早已超越了“击落敌机论英雄”“米秒环数看能力”的阶段,不论是要害目标突击,还是联合防御制敌,都必须强化全局思维、目标意识,学会从战略战役层次审视武器和战术应用。一位飞行员深有感触地说:“弹药要投向靶心,但思想要超越靶心。”

问题才是“金飞镖”参赛官兵和评估组的精准“靶心”

空军评估组专家寇英信教授总是笑眯眯的,满脸和气。但一说起这次考核,教授的表情就会凝重几分。

“心里想什么,眼睛里才会有什么。”寇英信说,问题才是这次参赛官兵和评估组的精准“靶心”。

“有时打飞一枚弹得到的教训,比打中一枚弹的经验更可贵。”正如一位飞行员所说,7个考核日,复盘检讨、总结反思每天都在进行。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以善总结反思而闻名。尽管这次打得不错,但上午归建,下午他们就检讨反思。飞行员王立开的“几枪”精确命中。反思后,他仍觉得“有几把加力不该开”“真打起仗来,飞机状态不稳,弹有可能发射不出去”。

每个考核日,寇英信教授和评估组都忙到凌晨。除了评估成绩,大家更看重战术战法在未来战场能否用得上、用得好。一名飞行员突击成绩不错,但突防阶段“单刀直入”缺少变化,多次被地导拦截。有人认为,这是“傻大胆”,放在真实战场,他或许根本没有突击的机会。

“未来打仗会不会这样?真打起仗来怎么样?”这是检讨评估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两句话。很多参考单位自觉把驾驶技能、战术应用、突击效果置于实战坐标系中衡量和研究。对他们来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瞄准战场的靶心,才能更准确把握实战化训练规律,更清晰地看到未来战场的样子,更好地缩短战训之间的差距。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打丢的几枚弹,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认为更珍贵。他们将采集到的弹道和毁伤数据,加载到旅“实弹攻击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对战机火控系统、某型弹药应用理解更深了一层,真正收到了“两枚弹打出十枚弹的效果”。

需要检讨的,除了理念还有勇气。某先进电子干扰装备列装部队以来,实战效果不明显,在上次竞赛考核中曾多次失手。此次考核放开机载电子设备使用的规定,让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再次把目光投向该装备。

用还是不用?用,不仅给飞行员操纵带来更多难度,还容易“冒泡”;不用,反倒稳妥放心一些。正式比赛前一周,该旅领导下定决心:用!

效果如何?优异成绩就是证明。

参加某旅复盘检讨时,飞行员孙瑜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

考核那天,他早就想好了,要带着记号笔,在炸弹上写下几个英文字母:GOOD LUCK(好运)。

可当天一忙,忘了。

队友的安慰纾解了他的小遗憾:“真正的好运气就是不断校正偏差,把弹精准地投到敌人阵地。”

“金飞镖”的五年成长航迹

几个人头碰头,凑在一起,闪闪的屏幕荧光从脑袋间的缝隙漏出。

透过缝隙,只见蓝绿相间的靶区空情图上,数架战机的标识符,正沿不同航线向靶标攻击区突进。一边盯着航线,一边测算诸元,飞行员王立和搭档汤书杳的大脑在飞速运转着。

空军“金飞镖-2018”突防突击竞赛考核前夕,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们对航线再次进行规划和修订。

这是王立第四次参加“金飞镖”角逐。他明显感觉,竞赛考核规则年年出新,航线规划越来越复杂精细,“仗”也越来越难打了。

一年一度的“金飞镖”突防突击竞赛考核, 旨在提高空中进攻、突防突击作战能力,是与“红剑”演习、“金头盔”比武、“蓝盾”演习齐名的空军实战化训练四大品牌之一。

2014年,是“金飞镖”比武的“元年”。那次考核首次有12个机组斩获“突击能手”奖项,被授予代表着中国空军飞行人员突防突击能力最高水平的“金飞镖”称号。如果说“金头盔”是一对一空战的PK,那么“金飞镖”就是以机组为单位的团队联赛。如今,“金飞镖”成为与“金头盔”齐名的新一代飞行员形象标志和文化符号,享誉空天战场。

王立,就是第一个把“金头盔”和“金飞镖”双双收入囊中的空军飞行员。

王立的手头攒着多张以往参加竞赛考核的航线规划图。每次参赛前,他常把往年的航线图放在一起研究参考。在他看来,这一道道纵横的曲线,经过组合叠加,便勾勒出一条空军突防突击竞赛考核的轨迹线,一条空军部队空中进攻能力不断跃升的成长线。

从大漠戈壁到远海腹地再到山地丛林,透过一张张航图,王立察觉到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新变化——

2014年,首次全程运用实弹,首次放开突防高度;2015年,首次在海上方向组织突防突击;2016年,首次全部采用实装目标,新增无人机昼夜察打一体攻击;2018年,女歼击机飞行员首次参加考核。

像这延伸拓展的航线一样,参赛部队范围在不断扩大。今年除歼轰机和轰炸机机型外,还增加了歼击机机型;参考人员从点到面,从最初部队选尖子,到现在按比例上报和随机抽点相结合,逼着部队“把所有人练成精兵强将”。

航线规划更复杂了。随着竞赛考核从昼间到夜间,靶标从熟悉到未知,环境由荒漠、戈壁到海上、草原,以及信息攻防、体系对抗、电磁环境等元素的融入,使规划航线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王立说:“过去只考虑我怎么打,现在不仅要考虑机群间的协同,与支援掩护兵力的配合,还要考虑与电磁干扰、地面防空火力的对抗。”

航线规划更精细了。精算才有胜算。此次参考的歼击机、歼轰机要在规定时间内,连续完成多种武器的精准投射。这要求飞行人员不仅要把机载雷达、电子对抗、数据链等系统训全训深训精,还要学习研究信息化武器和新型地空导弹、新体制雷达、地面电子对抗装设备等。规划航线时,需要综合技术与战术、装备与人员等多个要素进行深算精算。

竞赛考核规则不断放宽,自由度的逐年递增,令对抗性越来越强,倒逼参考人员不断创新突破。

这些年,每次竞赛考核的新变化,都会使王立精研而成的“绝招”一次次瞬间“清零”。这令他感到不适应的同时,更对克劳塞维茨那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概然性和偶然性”是战争的基本属性之一,“它们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在王立看来,未来实战的样式无法预知,所以更要穷尽各种可能设计竞赛考核,攻防双方自主对抗、自由发挥——放开打!

这一认识,也正是空军机关组织竞赛考核的初衷。考核组副组长、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副局长顾盛冬介绍,“金飞镖”紧盯任务、对手、环境,把作战思维融入全程,把实战标准贯穿全程,引导部队牢固树立了体系对抗、信息主导、联合制胜、精确作战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品牌训练作为战斗力“孵化器”的功能。

顾盛冬介绍,作为锤炼空军空中进攻力量的重要平台,竞赛考核将继续修订完善考核规则,创新考核组织方式,把使命课题具化为竞赛课目,深化拓展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参考机型弹型,全面掀起新时代群众性练兵比武热潮,让一枚枚“金飞镖”凌厉出鞘、锐不可当。(董宾)

(责编:芈金、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