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子弟兵: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3】

2018年06月05日08:34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资料照片:文昌航天发射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要把任务完成好,还要把环境保护好。”世界环境日前夕,文昌航天发射场着眼提升综合测发能力开展了一场演训。记者注意到,保护场区生态环境作为一条硬性规定被写入训练要求中。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在筹划建设之初,各级就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刚性要求。”指挥员胡旭东带着记者来到发射场转运轨道前介绍说,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圆满首秀。当时,火箭就是经过这条“通天大道”,“走”到发射塔架前的。

“这条‘通天道’既绿色环保又安稳可靠,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航天人的生态环保理念。”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主任周凤广告诉记者,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发射场两个发射塔架最终设计为共用一段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转运时要拐4个60度的大弯。按常规设计两段直的轨道,既安全稳妥又简单可靠,但却会对沿途的原生椰林、湿地和滩涂等造成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新设计方案保护生态。新一代火箭是重量级的“大个子”,转运过程对轨道的要求极高,设计一条能让火箭“拐弯”的轨道并不容易。设计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新型施工技术,成功为发射场“拯救”了一大片绿色。

走到发射塔近处,记者对一个大罐子产生了兴趣。“这是我们设置的残液收集罐。”发射场燃料加注指挥员曹国斌介绍说,加注完毕后,管路残液通过自流或者氮气吹扫方式进入残液收集罐,保证了管路清洁环保,积液也可进入加注罐再次利用。

“每一次火箭问鼎苍穹,都是‘绿色远征’。”胡旭东告诉记者,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燃料,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氧液氢煤油燃料,燃烧只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火箭测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独立环节都充分考虑到生态环保要求。

近年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术迅猛发展。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一直紧跟技术前沿,坚持用生态环保的理念创新实践,营造出多项“两全其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液氢贮箱置换流程得到改进,减少了氦气损耗;任务残留的液氢、液氧通过高空排放方式处理,实现对生态环境“零影响”;使用冷冻水为厂房空调提供冷源,既节约电能又减少了氟利昂排放……

资料照片:守护昆仑山隧道的武警官兵在山上植树。央广网记者葛修远 摄

青藏铁路沿线,气候恶劣、土壤贫瘠,苍凉与荒芜是这里的主色调。

恶劣环境阻挡不了驻守在沿线的武警青海省总队官兵心中对绿色的向往。他们克服困难在天路之畔植绿,为“生命禁区”增添了生机。

在海拔将近5000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昆仑山上,高寒缺氧、飞沙走石,守护昆仑山隧道的官兵对绿色更为渴望。初春,在离营区不远的一处山坡上,四级警士长马全林正带领几名战士挖树坑。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里把树种活。”马全林说,几年来他们在山上一共种了近百棵各类树苗,定期给树苗浇水、施肥、铺干草,可栽下去的树苗连发芽的迹象都没有。直到有一年,两株红柳终于吐出了嫩芽。在官兵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已有十几株红柳顽强地活了下来,绿色梦终于绽放昆仑。

关角隧道中队驻地常年狂风肆虐,有时甚至连旗杆都能吹弯,树就更甭提了。“种不了树就种草!”官兵与恶劣环境展开较量。

官兵在营区开出一块平地,挖至地下30厘米,均匀地撒上10厘米厚的营养土,然后从外面铲回蒿草、芨芨草等整齐地摆放进去,再浇水、施肥,最后用塑料膜平铺在上面,拿石块压紧。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移植的草皮在“新家”冒出了嫩芽。

……

为了改善驻地脆弱的生态,近年来,这个总队官兵积极参与“千里共建青藏铁路生态文明线”、格尔木“万亩防沙林”、“丝绸之路”经济带绿化等活动,与驻地群众一道投身到生态建设中,让绿色在天路沿线不断延伸拓展。(王东明、于晓泉 合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经济网、央广网等报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邱越、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