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那抹绿色,镌刻在鹭岛的印记里

2018年11月13日08:4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海风吹拂,栾树枝头的黄花红果随风摇曳,这是今日的厦门。

风雨无声,岁月有痕。改革开放40年来,从一个落后的东南小城到高素质创新创业城市,从一个封闭的海防前哨到国际化沿海开放城市,从一个普通的海边小岛到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从偏居一隅之地到共享发展的安居乐业城市……厦门的每一次蝶变,都离不开人民子弟兵的辛勤奉献。

建设鹭岛,敢教日月换新天

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门户,承载着人与城市之间重要的关系。俯瞰厦门站,外形宛如白鹭展翅,既有厦门滨海城市的风貌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翻阅厦门站40年来的变迁史,处处洒下人民子弟兵的汗水。

驻厦部队遵循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把积极参加经济特区建设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仅1981年至1995年间,他们就参加了包括厦门火车站、高崎国际机场等在内的4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先后投入劳力200余万人次,机械车辆38万余台次,船艇800余艘次。

原第31集团军某工兵团在完成繁重的战备训练和国防施工任务的前提下,自1984年以来参与厦门经济特区的122项大中型工程建设,为特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光荏苒。自1980年10月7日批复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先后获批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今的鹭岛,已成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繁荣鹭岛,注入发展新动能

一年前,某旅政委夏志军以自主择业的方式告别军旅。凭借在部队练就的过硬素质,很快就被某知名卫浴企业盯上。去年8月1日,他正式就任该企业分管人力资源的集团副总裁,实现了从操场向市场的转变。

改革开放40年,厦门日新月异,离不开这片热土上每一个奋斗不息的身影。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复转军人这个重要的群体。如今,一大批复转军人活跃在厦门的各个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也为美丽鹭岛注入了新动能。

他们的发展成长,离不开驻地政府对复转军人的关心厚爱。厦门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军转干部安置新规定,近几年先后出台《厦门市拥军优属办法》《厦门市贯彻实施军人随军家属和军转干部随调随迁家属就业安置暂行办法》等近60项地方性政策,实现了部队、地方、军转干部“三满意”。仅2012年至2015年间,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1415人,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接收安置退役军人2768人。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那抹绿色,必将永远镌刻在鹭岛的发展印记里,与这座城市的人民一同见证新时代的脉动。

守护鹭岛,军民同心齐行动

11月的鹭岛,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绚烂的三角梅怒放生命的活力,婆娑的凤凰木轻吟着冬日的恋曲。然而,沉醉在美丽风景中的厦门人,永远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个不眠之夜。

2016年9月15日凌晨3时05分,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带来疾风骤雨,掀起惊涛骇浪,也扰乱了厦门人的中秋生活。

“人民子弟兵与厦门人民同舟共济,一定尽最大努力抗灾救灾!”面对肆虐的台风,现场指挥的原第31集团军领导表示。

一辆辆军车满载官兵驰援厦门,一支支突击队顶风冒雨赶赴灾区。近10天的时间,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优先派出精干力量投入地方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转移救援群众7600余人,清理疏通道路445公里,完成加固堤坝3000余米。

“人民是天,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是地,是军队生存的土壤和根基”,这是驻军部队坚守的信条,也是他们甘为厦门腾飞保驾护航的情感基础。

2013年7月,热带风暴“西马仑”正面袭击厦门。武警厦门支队一大队派官兵第一时间赶往受灾地域,半小时转移受灾群众60人。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隆重举行。陆军某部出动5000余人,顺利完成12900余间房间、636台车辆、上万个场地的安检任务。

……

“困难面前,有我子弟兵!”改革开放40年来,每到危急时刻、关键节点,冲在一线的永远是人民子弟兵。多年来,驻厦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军民同心、军地合力打造了这座力量之城、希望之城、文明之城!(余金虎 赖文湧 赵 欣)

(责编:邱越、芈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