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某基地哨所官兵扎根大漠戈壁,亘古荒原出现生态绿洲——

“死亡之海”里的那抹绿

2019年02月12日09:1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狂风扬起砂石,漫卷成金色的“波浪”,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肆虐。目光所及之处,天地相连,既没有道路,也分不清东南西北。这就是“死亡之海”,某基地哨所就驻守在这里。

  2月10日,经过千余公里的长途跋涉,记者一行人来到驻守在大漠戈壁深处的某基地哨所。4年前,记者曾到该哨所采访,当时一位班长的话犹在耳畔:“每天清晨起床,被子上都是厚厚一层沙。”

  这次赶到哨所时,正碰上官兵整装列队出发,我们获准随小分队一同执行巡逻任务。上士赵阿振告诉记者,过去条件有限,夜行军大队人马偏离路线的情况时有发生。

  “巡逻任务虽然普通,但如今我们的装备一点也不普通。”看到记者有些担忧,排长王军接过话茬,“巡逻小分队不仅配有卫星电话,两辆巡逻越野车上还装有北斗定位设备。”

  “我们虽然驻地偏远,但信息化建设与时代同步。”大学生新兵薛秋楠满脸自豪,“巡逻时的情况,都能通过哨所里的监控视频看到,并且哨所还有光线感应设备、声震探测设备……”

  跨冰河、越沙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哨所的新变化,2个多小时的巡逻任务很快就结束了。

  返回哨所,记者对刚才官兵所说的变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哨所建筑是复式结构,中心大厅还配有塑胶羽毛球场。赵阿振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的新营房:墙壁上的电动窗户,可以通过按钮一键通风;厨房内蒸箱、和面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网络学习室内有可连接强军网的电脑;院子里还有防爆加油站……

  虽然哨所条件不断改善,但官兵始终对“绿色”有特殊情感。带着对“绿色”的向往,新哨所被官兵建得生机勃勃——院内的绿色植物长势喜人,水族箱内有几尾金鱼闲游……

  哨所最绿的地方,当属温室大棚。迈入大棚,仿佛进入了绿色世界,右边土地上种着香菜、油菜,左侧架子则有西红柿、黄瓜垂吊下来,桌子上还有几盆怒放的鲜花。原来,为了改善哨所条件,他们请石河子大学研究戈壁滩种植的专家现场指导,如今大棚里无土种植、黄沙种植、基质种植等多种育苗手段交叉使用,不仅一年四季有绿色,收获的蔬菜种类也越来越多。

  对于哨所官兵来说,“绿色”意味着生命,也意味着使命。只有生活在这里,才能体会到为“死亡之海”添绿有多么不易。

  “去年,部队为哨所购买了200棵树苗,想为官兵造一片绿荫,但戈壁滩种树谈何容易。”王军边回忆边感慨地说,为种树,官兵在厚达1米的砂砾层上挖坑,挖断不少铁锹,最终用电锤才打出一个个树坑。从部队营区运来土壤,从邻近的水站引来清水,这200棵树苗才活了下来。

  “只要熬过这个冬天,树苗春天就能扎下根。”王军说。春节前,哨所官兵为每棵树苗加固了支架,根部培上了新土。他们相信,总有一天,哨所将绿树成荫,成为“死亡之海”中最动人的一片绿。

  4年前来哨所,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从营区到哨所只有一条车轮多次碾压形成的“车辙路”。

  “2018年这里铺上了柏油路,又快又稳当。”哨所驾驶员祝晓军对路的变化最有感触。他曾经多次给哨所送过给养,因为“车辙路”太颠簸,鸡蛋需要用保鲜膜反复固定,再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副驾驶座位下,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被颠破,运送玻璃等易碎物品更难。

  如今,“车辙路”变成双车道的柏油公路,曾经2周1次的给养,也随着公路的开通变为1周1次。“鸡蛋再也不用‘捧着’送啦。”王军说。

  戈壁滩上的公路好似生命线,不仅打通了营区与哨所之间的阻隔,也激活了“死亡之海”的生命脉搏。“军旅的第一站在这里,我感到很自豪。”刚下连的新战士薛秋楠说,“哨所虽然是公路的终点,却是青春的起点,希望军旅生涯能同这条公路一样延伸下去。”(邹维荣 韩阜业 郝劢)

(责编:芈金、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