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浙江省军区某无线电分队三级军士长吕应科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巡检一线——

默默的登攀者

2019年04月22日08:00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工作中的吕应科。成余明摄

连续多日的小雨后,杭州郊区天空放晴。在一片群山环抱的盆地里,矗立着数十根高低错落的天线杆。这里是浙江省军区的无线电通信天线场。

爬线杆钻窨井、战严寒斗酷暑,为保证每架天线都能顺畅工作,某无线电分队三级军士长吕应科十几年如一日行走在这条13公里长的巡检路上。

去年3月,浙江省军区举行高级士官军衔晋升仪式。那几天,吕应科特别开心,不时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新军衔,笑得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

2001年12月,吕应科参军入伍。接到入伍通知书的那天,得知自己将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当兵,吕应科内心十分欢喜。哪知营区在杭州的一处山沟里,延绵起伏的丘陵成了繁华与寂寞的“分水岭”,他有些沮丧。

吕应科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他认定,即便蹲守在山沟里,也能做出一番成绩。使命一旦扎根心中,便会迸发出无穷力量。吕应科加班加点背电码,不到半年,上万条电码就烂熟于心。

2006年,发信台天线升级换代,连队让吕应科担任分队长。重新架设的天线杆每段重200多斤,要靠人工一根根搬运安装,而天线杆基座选址分散在田间、荒地和山顶,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分队长的吕应科叫上一名老兵,两人抬起天线杆就往山上爬。分队长作表率,大家的干劲被激发出来,仅20天,天线被全部架起。

吕应科和战友们的日常工作,是反复攀爬20米高的天线杆,查看天线有没有锈蚀,接头连接是否牢固;然后掀开天线杆底座下的窨井盖,钻下去查看电缆头有没有进水,线路是否存在异常。战士们有时自称:“我们工作的范围只有这20米。”吕应科却说:“这20米的登攀,是一名通信兵的军旅登攀路,任务单调却不简单,距离不高但使命崇高。”

从军10多年来,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吕应科总是挑大梁。2012年,吕应科所在分队参加组网演练比武时突遇电台车计算机终端故障。紧急关头,吕应科带领大家拆解、焊接、调试设备并化险为夷,分队最终获得浙江省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吕应科和战友天天走在巡检路上,拿出“绣花”功夫对待每一个细节。即便如此,有时仍会碰上难排除的故障,协调厂家增援费时又费力。“从山沟里发射出去的每串电波、每份电报,都关系重大,不容耽搁。”吕应科决定对整个无线电发信系统进行研究学习。

他自学《电路基础》等,宅在机房把每一条线路走向绘成草图;从淘汰的旧机器里,反复测试摸索故障原因,记录下的故障表现及排除方法成了他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独门宝典”。几年下来,吕应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线电专家。

各型天线中最吸引眼球的,当数营区后的那架:它的体积最大、功率最强、所处地势最高、支撑天线塔座最高、巡检技术难度最大,被战士们称为“一号天线”。这架天线一直以来都由吕应科亲自巡检。去年11月初,吕应科突然决定:由分队战士轮流巡检“一号天线”。编制体制调整后,吕应科所在连队人员减少了,承担的保障任务并没有减轻。带新人、为部队培养技术人才,成为吕应科最看重的事情。

为壮大队伍技术实力,吕应科一个人扛起了电源、发信、线路等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带领战友钻窨井,摸清几百条线路的走向,细致梳理出电源短路、发信中断等20多种常见问题的排除方法,群策群力攻克技术难题。仅一年时间,吕应科就带出了3名“技术通”。

服役10多年,吕应科荣立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获得“全军通信与指控系统综合组网演练先进个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记者 罗正然 通讯员 童玮 宋宗伟)

(责编:刘金波(实习生)、陈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