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使命必达的温情“快递”

——记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

2020年03月24日09:33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原标题:使命必达的温情“快递”

一年前的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正式开通,取名“东风快递”,并用一条霸气十足的宣传语:“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发出了第一条微博。

一年后的2月,在抗疫最前沿的湖北武汉,也有一个“硬核快递”引发全民关注。疫情发生后,他们高喊着“人民所需、使命必达”的口号,用钢铁洪流给隔离在家的群众送去滚滚暖流。

2月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和中部战区命令,湖北省军区协调6支驻军部队,抽组130辆军用运输车、260名官兵,组成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力保武汉市生活医疗物资的供应保障。

这支特殊的队伍,用温情派送“快递”,给这座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带去了生机和希望。

他们派送的是不灭的“城市烟火”——

“守好每一捆蔬菜,就是守护每一家的烟火”

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

家住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街道的李霞,最担心的除了身体安危,莫过于“家里会不会断了口粮”。当天,李霞就和丈夫跑到附近超市去囤货,周围的人们和他们一样,都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不过,这种担忧并没有发生。一个多月了,李霞家的餐桌依旧像以前一样,家人不安的心也在一餐餐家常便饭中平静下来。

李霞和千万武汉市民餐桌不断供的背后,每天都有一群人在接力,从田间地头采摘经过长途运输再分发配送,他们用心供应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维持着非常时期的“城市烟火”。

来自中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的二级军士长范辉,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一个多月来,这位土生土长的武汉伢,每天和战友往返在熟悉又陌生的空旷街道上,给千家万户送去生活的希望。

范辉所在的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是从6个驻军单位抽组成立的。指挥长吴海涛说:“官兵虽然并不熟悉,但共同使命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只要市民有需求,我们使命必达。”

湖北省军区前进指挥所的日志里每天更新着运力支援队的任务轨迹。截至3月10日,该运力支援队跑遍了武汉三镇的200多个点位,运送物资11000余吨,累计行车35万多公里……

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充满温情的艰辛。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意志的考验——

2月26日,江夏区某生鲜物流园,来自空降兵某部的薛震一大早就将车开到这里分拣,这车蔬菜将供应19个社区,支撑起居民的日常生活。非常时期,很多工人没有复工。一车5吨的货物,都得靠薛震和另外一位战友自己装卸。每天回去的时候,手腿都累得发抖,不听使唤,但薛震和战友毫无怨言。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智慧的考验——

刚刚组织完装载任务的分队长董波,让司机去吃饭,自己一个人留在车队,把每辆车又检查了一遍。“军车不像地方专用的冷链车,有稳固的门阀和制冷设备,车上的货物不搞扎实,就有可能散落下来。路上运坏了,就没法向百姓交代。”战士们自创的“五点式”固定法,很好地克服了卡车的不足。在他们看来,守好每一捆蔬菜、每一箱禽蛋,就是守护每一家的烟火。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速度的考验——

这一天,来自陆军勤务学院训练基地的王超群又吃了一次“路餐”。由于市内网点多,遍布武汉三镇,各配送中心多是在郊区,不少网点物资运送,一去一回需要很长时间。为确保这些物资能够第一时间上架,有时很早就要出发,下午才能返回。为了抢时间,王超群总是把盒饭带在车上解决。自2月1日以来,他一个人就跑了3000多公里,比他过去一年跑的距离都多。

疫情发生后的每天,军车奔驰在武汉市,用使命必达的速度,运送油盐酱醋、瓜果蔬菜。任凭刮风下雨、病毒肆虐,只要他们在跑,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就会绵延不断。

他们派送的是抗疫一线的“救命方舱”——

“最难的事,不是执行任务,而是抢任务”

2月3日,武汉市连夜决定在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3处建设“方舱医院”。要在一夜间把分散在武汉三镇的数千张床位配齐,对于运力紧张的武汉而言,并非易事。

应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请求,运力支援队紧急调集50台运输车,兵分多路前往仓库调运,赶在天亮前将物资全部运抵。当夜,官兵一夜未眠。第二天,他们接续投入到生活物资运输保障中。

“保障市民正常生活供应,是运力支援队成立的初衷,但不是任务的全部。”该运力支援队副指挥长张军说,官兵们每天必须时刻保持着冲锋的姿态,随时准备执行其他应急任务。

2月13日,经习主席批准,军队增派2600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当日上午,包括首次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胖妞”运-20在内11架军用运输机陆续在武汉天河机场落地,运力支援队迅速抵达预定位置,接机、装载、出发,各项工作无缝对接。

这支运力支援队就像抗疫战线的“摆渡人”——“方舱医院”急需大量病床物资,他们去;河南生产的资料柜,要从武汉郊区仓库运到火神山医院,他们去;军队和外省援鄂医疗队需要派出运力接送运输物资,他们去;定点治疗患者的新洲区人民医院急需应急物资,还是他们去……

在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四级军士长陈正君看来,在运力支援队,最难的事不是执行任务,而是“抢任务”。

那天,中队接到命令,要连夜向火神山医院运送一批医用物资。累了一整天的陈正君,坚决向组织请战:“我是老士官,又参加过3次抗洪,去危险的地方,我最有经验。”彼时,陈正君的爱人正在医院,奋战抗疫一线。陈正君深知,医用物资对医护人员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翻阅该运力支援队队员履历,大多数官兵有着光荣经历:有的来自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抗洪抢险模范旅等英雄部队,有的参加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有的参加过2015年“东方之星”号客轮沉船救援,有的参加过2016年抗洪抢险,有的参加过军运会保障等重大任务……

单位不同,阅历不同,但“哪里危险去哪里”“有任务第一个上”的决心意志如出一辙。

1997年出生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战士袁鹏,军龄虽然不长,但独揽很多“第一”:同批入伍的战士第一批实现驾驶单放,第一批精通8种特种车辆驾驶;2016年武汉抗洪,第一批上前线。

这一次袁鹏又是第一批请战,他想在抗疫战场上再拿几个第一回去。

一中队的中士张鹏帅,累计运送物资最多,达127吨;二中队四级军士长田磊,驾驶里程最多,达3584.6公里;三中队四级军士长陈栋彬,累计行驶时间最长,达240个小时……

“最美逆行者”之最的背后,饱含一份份舍我其谁的担当。

他们派送的是浓郁家国情怀的“精神疫苗”——

“家和国的距离,原来这么近”

2月1日晚,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一成立,消息就登上了热搜,在朋友圈中刷屏。

网友的评论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子弟兵来了,心就踏实了!”

的确,疫情阴云般笼罩在武汉上空,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突然被按下“暂停键”。买不到菜怎么办?打不到车怎么办?未知的等待中,很多人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惶恐……

“最开始那几天,几乎每个小时都要刷下朋友圈。只要看到有部队的消息,一定会点开看,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家住武昌区的杨女士说。病毒固然可怕,但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天,运力支援队的军车,在空旷的武汉街巷上奔驰着。很多隔离在家里的武汉市民,每天都会来到阳台,趴在窗户前看军车在眼前路过,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慰藉。

运力支援队给人们带去踏实感,也在抗疫战场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家国温情。

那天,二中队三分队一班班长王春尚在向中部战区总医院运送医疗物资的途中,恰好见到正在医院病房救治一线的妻子朱新苗,两位并肩战“疫”伉俪战地小团圆的场景,令在场很多人动容。这段“偶遇”被拍成温情的短视频《原来你也在这里》,深深激励了身边的每一个战友。

95后战士董鹏的父亲在黄冈市红安县信访局工作,母亲是县里医院的一名医生,两人都在一线抗疫。一家三口,分隔两地,而他也第一次感到家和国的距离原来这么近。

来自空军预警学院的四级军士长刁亚男,春节前特地把妻子和两个小孩从老家接到了武汉,原打算一起在部队过个年。不料计划泡汤。虽有遗憾,妻子却很支持。“抗疫一起抗,家国一起扛,”准备年底转业的刁亚男说,以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句号,刻骨铭心。

“这批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官兵,有的瞒着家人出征,有的一家几口都在抗疫。”该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黄明村说,正是这种可贵的家国温情,给这座英雄的城市传递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温情是可以表达的,也是可以传递的。

家住湖北随州的伍博雄出来执行任务,家中患有抑郁症的母亲成了他最大的牵挂。

得知情况后,老家的军地领导不仅上门给他的家人送去了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还给伍博雄的母亲买齐了一个月的药品。老家打来的一个安心电话,让伍博雄感动得热泪盈眶。

河南郑州老兵杨东旭,看到运力支援队的报道后,带着6名员工一路跋涉赶到武汉,无偿提供车辆维修保养服务,每天往返150多公里,7人花了6天时间给135台车辆全部进行检查和保养。

“现在武汉还会下雨,雨刮器这些零件比较容易损坏,我们要到处寻找配件。”杨东旭说,在寻找过程中,许多商家一听说是为部队提供,纷纷主动捐赠。

当城市充满暖暖的温情味道,任何时候人都不会感到“丧”,这是最好的“精神疫苗”。

(责编:陈羽、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