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走进“功臣号”坦克连:一辆战车和一群勇士

2021年10月20日10:00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功臣号”坦克连官兵整队进入车场。詹奕坤摄

传承

“功臣号”冲锋的身影,在历史轨道上与前辈叠印

“铁甲,冲破敌人堡垒;战旗,插在胜利的高地,勇往直前是战斗的姿态,战无不胜是英雄的豪迈……”“功臣号”坦克第37代驾驶员周文涛高声歌唱着《功臣号战歌》,心中涌动着喜悦与兴奋。

这次演习,周文涛带领班组成员成功击溃“蓝军”,第一个抢占1335.9高地,赢得战斗胜利。

“以前有个‘董来扶’,今天有你周文涛呀!”身边战友连连赞许。

因为一次战斗,历史记住了一个人。1948年攻打锦州时,缴获来的日制“老头坦克”迎来最佳拍档——驾驶员董来扶。由于坦克大队是初次参加大规模城市攻坚战,想打得漂亮,驾驶员的操作能力很重要。

战斗中,“老头坦克”负责掩护步兵突破老城外围工事,同行的其他3辆坦克被击中掉进河沟,无法作战。缴获来的日制“老头坦克”孤车冲向敌阵,先后5次“负伤”。

驾驶员董来扶冒着生命危险,爬出驾驶室,边打边修,将敌军火力点一一打掉。

战后,第四野战军将这辆坦克命名为“功臣号”,董来扶荣立一等功。这便是“功臣号”名字的由来。

76年来,“功臣号”坦克连官兵一路冲锋,在战火中培塑出“勇往直前是战斗的姿态,战无不胜是英雄的豪迈”的铁血战魂,已经融入一茬又一茬官兵的血液里。

第一次听说“功臣号”的情景,下士陈子恒至今历历在目。

“分到哪个连队了?”陈子恒的新兵班长雷友平问道。

“‘功臣号’坦克连。”陈子恒不假思索地回答。

雷友平先是一怔,而后笑着说:“你去的可是功勋连队,你得尽快融入这个英雄集体。”雷友平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加油鼓劲。

没想到,连队第一次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陈子恒就成了“老末儿”。

“那种永远追不上的感觉,特别折磨人。”陈子恒彷徨过、失落过,每一次想要放弃,却总会有一股无声的力量支撑着他,让他想“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

为了尽快提高体能考核成绩,陈子恒每次训练都准备两根背包绳,拴在腰间,绳子的两端分别由一名战友牵着。

加速奔跑,只为更近一步。烈日炙烤着陈子恒的身躯,他感觉自己置身于熔炉之中。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每迈出一步,都需要用尽全身力气。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心在胸膛里蹦跳如击鼓。

“不断达到极限,又突破极限。”此刻,拉着他的战友冲着他大声喊道:“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强敌勇冲锋!”

这,是“功臣号”坦克连的胜战基因。

陈子恒咬牙坚持奔向终点,“就算倒,也要倒在终点”。

一直被别人带着跑,陈子恒感到些许失落。班长刘参参告诉他,当初他也是这样被别人带起来的。

2006年,刘参参和他的班长赵建新一同参加上级组织的基础训练比武。刘参参回忆起当年考核场景,依然记忆犹新:“10公里武装越野考核,赵建新咬牙坚持拉着我跑完最后一公里。”最终,为连队夺得“军事训练一级连”的荣誉。

老兵带新兵,新兵又成了老兵。如今,赵建新已经从班长成长为干部,昔日的战士也走上班长岗位。经历过多次重大任务的考验,刘参参成为“功臣号”坦克第33代车长,还担任了连队通信技师。

“功臣号”坦克连官兵每当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都会来到连队荣誉室接受洗礼,汲取勇往直前的无穷力量。

有幸被选中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士兵党高超,出发前特意来了一趟这里。面对“功臣号”战旗,他铿锵有力地说:“国庆节那天,我将踏上70年前连队前辈们从天安门前走过的路,光荣地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作为‘功臣号’坦克连的一员,我骄傲我自豪!”

沿着连队荣誉室的轨迹走来,穿过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你能从平静的和平年代,不时感受到这支部队的英雄风采。17次赴内蒙古驻训,8次参加国庆阅兵……他们一边重视基础训练,一边狠抓战术演练,一边参加重大任务。在一次次奋勇争先中,连队党支部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连队荣获“基层全面建设标兵连队”等荣誉称号。

岁月流逝,时空转换。半个多世纪后,连队官兵与“功臣号”冲锋的身影,在历史的轨道上与前辈叠印。

转型

适应部队转型升级,不仅手上磨出“茧子”,脑子更要经受一番磨砺

连队换装最新一代国产坦克了!

接装那天,驾驶员李志军迫不及待地与战友们一起,驾驶新型坦克入库。虽然要重新学习新装备操作,但装备升级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现实却给大家呈现出“不太友好”的一面。新型坦克列装后不久,连队就组织了一场实车驾驶训练。李志军驾驶的坦克因操作不当途中熄火延误战机,最终考核成绩垫底。

李志军是大家公认的“王牌驾驶员”,按理来说他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少战友安慰他说:“新装备大家都不熟悉,不要急慢慢来。”

李志军明白,部队转型升级,绝不是“两条腿换成四个轮子”那么简单,比“装备代差”更致命的是“观念代差”。

“本以为已登上山顶,没想到这只是向下一座山峰冲锋的开始。”李志军说,要熟练操作信息化新装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怎么办?

思考过后,便是行动。为攻克新装备的使用难题,李志军带领大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反复磨练驾驶技术。

“‘功臣号’坦克连是‘金字招牌’,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官兵手中变得黯淡无光。”李志军说。

“人,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李志军说,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想起“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强敌勇冲锋”这句口号。

时代在变,任务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功臣号”坦克连官兵敢于冲锋、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2017年,“功臣号”坦克连转型为合成体制下的新型坦克连,力量编成的优化带来作战样式的变化。

那是一段艰难成长的日子。“功臣号”坦克连指导员程增涛回忆说:“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决不能退缩。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转型的过程犹如浴火重生。如果说向信息化高地进军,别人起步就是百米冲刺,而炮长周胜却是在匍匐和攀爬中前行。“摸着新装备,感觉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一度这样感慨。

体积重量、发射方式、操纵习惯……这些看得见的差异,在这位有着数十年经验的老炮长看来,都算不上什么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心障’——身子进入信息化,思维不能停在机械化。”对周胜来说,火控计算机、炮控箱、炮长瞄准镜……一块块液晶显示屏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作战思维的改变和个人能力的重塑。

“记得第一次钻进新型坦克,面对种类繁多的触控按钮,我的双手不知道往哪儿放,手心里全是汗。”就在那年底,一批过去的训练尖子因为缺乏信息化知识,适应不了新装备使用要求选择退伍。转型之痛,让周胜感慨万千。最让他震惊的是,他的“师傅”——一位“金牌炮长”,也因跟不上训练进度,没能晋升更高一级士官。看着“师傅”黯然离去的身影,周胜幡然醒悟:适应部队转型升级,不仅手上磨出“茧子”,脑子更要经受一番磨砺,否则就要被无情地淘汰。

“作为功勋连队传人,就要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那段时间,为了弄懂一个公式,周胜白天向军工厂师傅请教,晚上加班自学,从火炮构造到指挥系统教范,一个个概念理解学习;为了记住操作流程,他的兜里装满了自制卡片,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查找相应卡片。书越啃越薄、笔记越记越厚,打仗的底气也越积越足。

“千里走单骑”变成“千里走麦城”,车长刘参参也曾摔过跟头。2018年的一场战术演练,上级加强了陆航、工兵、电抗等多兵种力量,刘参参带领坦克步战车混编小组向纵深突破时,发现不远处的“敌”隐蔽火力点。刘参参第一反应还是选择单打独斗,本以为凭借先进装备吃定对手,结果功亏一篑。

“装备先进了,指挥顺畅了,但根植在官兵脑子里的固有观念依然存在。”回营后,刘参参进行了检讨反思。

刘参参紧跟连队步伐向“思想转型”高地发起突围。坚持在任务中找短板、在演训中查漏项,层层思想发动,项项对照自查,一场破除狭隘传统观念束缚的“头脑风暴”在该连上演。

“合成,合成,没有训练的‘合’哪来作战的‘成’?”“败走麦城”的经历也给连队指挥员提了个醒:如果还按照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方式指挥演练,合成体制下新型坦克连的“车马炮”就永远是单打独斗,“一盘棋”就难以真正盘活。

打破隔阂方能攥指成拳。一方面,他们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边摸索、边训练,按照战斗进程,把攻防、机动、保障等多个行动“合”在一起训练;另一方面,他们在陌生地域设置复杂多变的战场特情,组织高强度跨昼夜综合演练,锤炼整体作战能力。

这支拥有厚重精神底蕴的部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今年9月,塞北野外驻训场,一场实兵演练激战正酣:多兵种协同立体攻击、弹炮结合精准毁瘫、信火一体联合制胜……新的体制编制、新的武器装备、新的使命任务,不断赋予这支部队“新”的精气神。

“我们常说‘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前提是‘我’的能力要硬、本领要强。”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梁霄说,“今天的‘我’已非昨天的‘我’,未来的‘我’正等待着我们去塑造。”

从昔日之“我”到今日之“我”,再到未来之“我”——这,便是一支部队在改革大潮中加速转型的故事。

超越

“擂台赛”比武考核,承载着连队官兵的梦想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中士王杰坐在“功臣号”坦克车长位子上,打趣地和战友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去年8月,一年一度的“功臣号”坦克车组乘员擂台赛,王杰以优异成绩取得车长专业考核第一名,被任命为“功臣号”坦克第34代车长。

“功臣号”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历经5次更新换代,“功臣号”坦克多次在重大任务中立下赫赫战功。能够成为“功臣号”坦克车组乘员,是一种能力与荣誉的象征。

作为“95后”,王杰能在强手如云的连队中力压群雄获得冠军。探寻成功原因,成为“功臣号”坦克车组乘员,除了他所说的“梦想”外,还与连队建立起的“擂台赛”比武考核机制密不可分。

刀在石上磨,兵在比中练。科学有效的练兵比武机制,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官兵有机会上场比拼,在一次次实打实的较量中拔节成长。

入伍5年,“95后”下士石泽林先是看班长“打擂”,后来看同年兵“打擂”。这个在连队一直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内心竟然有了“打擂”的冲动。今年年初,他主动报名参加“擂台赛”比武。

身边都是“追梦人”,这给连队每名官兵带来无形压力。“大家的荣誉感都很强,在一流连队,就要用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石泽林说。

为快速提升坦克驾驶技能,他每天比别人早起半个小时,脚踩橡皮筋练习踏油板的脚感,把掌控油门细节练成“肌肉记忆”。

熟悉郭楠楠的官兵都知道,从当炮长那一天起,他便从未停止追逐“‘功臣号’坦克车组乘员”的梦想。

炎炎夏日,坦克炮塔内,郭楠楠一坐就是一上午,别人一个火控系统操作动作只练3遍,他一练就是数十遍;为提高快速瞄准能力,他坚持每天盯着瞄准镜苦练半小时眼力,硬是将坦克“快速精确瞄准”成绩练到全营第一……

“打擂不易,守擂更难。每次‘功臣号’车组乘员比武考核,我都感到压力巨大。”作为车长岗位“守擂人”,王杰心生感慨。日常训练,他不仅苦练通信设备系统操作与维修等传统课目,还主动向其他战友请教战术、指挥方面的知识,决心在赛场上捍卫来之不易的荣誉。

“人需要争那么口气,对自己狠一点,别顾虑那么多。”王杰说。

那一刻,王杰班里的新兵王鑫感到很神奇。

“在这里会有一种使命感:不做到最好,就对不起连队的名字。”经过激烈角逐,上一代炮长和驾驶员因在“擂台赛”中败北,面临被调整。“95后”炮长郭楠楠和驾驶员石泽林从数十名预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功击败上一代“功臣号”坦克炮长和驾驶员,同为“95后”的车长王杰凭借出色发挥成功卫冕。比赛结束后,3人被确定为新一代“功臣号”坦克车组乘员。

在逐梦“功臣号”的道路上冲锋,悄然改变了许多官兵的人生轨迹。

当被问及“想不想去打擂”时,王鑫喃喃地说:“我还差得很远。”

“但是,我想去。”他继续说。

在连队跋涉的足迹里,有前浪掀起波涛,亦有后浪奔涌不息。后浪变作前浪,又会有新的后浪奔涌而来。

郭楠楠和石泽林回想起第一次走进荣誉室的心情,感到一种轮回般的圆满——他们曾希望在这里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愿望已经实现。“功臣号”坦克第36代炮长、第38代驾驶员……他们的足迹,不断将连队的“故事”延续得更长。(马兵、汤伟)

(责编:陈羽、任一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