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101岁老红军周志先——

一生志做先锋

2022年08月06日07:4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由左至右依次为:上世纪60年代,周志先任南海舰队副政委时留影;上世纪70年代,周志先任东海舰队副政委时留影;周志先近影。周京供图

老红军周志先今年101岁。近些年,他的身子骨不再硬朗,听力大不如前。

大儿子周京说,父亲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听劝”,活动一段时间就遵医嘱卧床休息,可唯独与老战友通电话时,“一打就是半小时以上,怎么劝也不肯停下来。”

周志先的电话,有时打给曾一起冲锋陷阵的老战友,有时打给曾一起在部队任职的老部下。“这个年纪的老人,听力基本都不太好,很难听清对方的话。”周京“不理解”的是,“尽管听筒两头各说各话,他们依然越聊越起劲儿……”

对周志先而言,与老战友的一通通电话,就像一道道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记忆的碎片在电波中流转、拼接,老红军周志先“志做先锋”的一生,清晰可见。

红军“打旗兵”

1921年,周志先出生在山西石楼一个偏僻山村。1936年红军渡过黄河,在山西石楼大庄乡成立苏维埃政府。出乎当地百姓的意料,红军不但没有像其他队伍那样要钱、抢粮,反而把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分给穷人。

被这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吸引,周志先萌生参加红军的念头。在高小老师、共产党员任智山的引导下,加入共青团的周志先在大庄乡苏维埃政府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后跟着队伍来到陕北瓦窑堡,参加了当地游击队。组织上分给他一顶缀有红五星的八角帽和一把大刀,他与战友两个人共用一支枪。兴奋之余,周志先把自己的名字由“怀忠”改为“志先”,开启“志做先锋”的人生新征程。

1936年秋,周志先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团奉命随队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合。积极上进的周志先被调到团部当打旗兵——平时负责保管红旗,行军打仗时高举红旗,打了胜仗就把红旗插在阵地上。

最光荣的任务,通常也最危险——红旗飘到哪里,敌人的炮火就集中打向哪里;红旗一倒,军心士气就会受到影响。

一天夜里,部队在陕西安塞一带的山洞宿营。拂晓时分,敌人从后山扑上来。团部下达战斗命令后,周志先迅速扛起红旗,跟着团长向山头冲。

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周志先起初有些害怕。“小鬼,不要怕!”战斗经验丰富的团长告诉他,“子弹在头顶飞,说明敌人离咱们还比较远。如果子弹打到脚下溅起尘土就要注意了。勇敢点,跟着我走!”

一路扛旗,一路冲锋。在团长带领下,周志先咬紧牙关,迎着炮火把红旗插上山头制高点。远远望见迎风飘扬的红旗,官兵士气大增。冲锋号响起,大家举起大刀向敌人反攻。这一仗,我军大获全胜。

“这是我参加红军后打的第一场大仗,也是革命生涯的‘成人礼’。”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走来,越战越勇的周志先始终难忘当打旗兵的那段经历,“军人不能怕死,要勇于扛红旗、打头阵、当先锋!”

海航“拓荒牛”

离休30多年来,海军节是周志先家中如春节般喜庆的一个节日。每逢4月23日,周志先总会嘱咐家人打扫卫生、布置房间,自己身着军装守在家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看望他的海军老部队战友。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46军138师副政委的周志先奉命前往浙江宁波,参与组建海军航空兵某师,并担任师政治委员。

当时,江浙沿海地区频遭敌军袭扰。为保障航空兵部队顺利进驻,抢修宁波机场迫在眉睫。周志先身先士卒,带领师机关干部投入施工一线。白天,他坚守施工现场抢抓进度;夜晚,他带领师机关干部学习相关技术。经过数月苦战,机场抢修工程顺利完成。

从条件艰苦的西北高原转战东南沿海,在海军航空兵创建过程中,周志先一次次“拓荒”,一次次“志做先锋”。

1958年,正在原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的周志先突然接到命令,前往海南组建南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委。此前,周志先已听到些许“传言”:海南气候环境恶劣、初建任务艰巨……

“我是党的干部,党指向哪里,我就去哪里!”上级首长找周志先谈话时,他毫不犹豫扛下这副担子。

当时海南岛尚未开发,生活条件极为简陋:营房是用木板搭建的简易高脚屋,“木板间缝隙很大,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气候炎热难耐,“鸡蛋掉到地上,不一会儿就熟了。”

繁重的工作之余,周志先忙于学习。“晚上回到家,父亲还要研读航空兵专业书籍,学习英语、俄语。”周京说,父亲学习英语,因为很多专业书籍都是英文著作;学习俄语,因为当地机场参照苏联机场建设。

后来,周志先又先后调任东海舰队副政委、北海舰队副政委,直到1984年离休。他把“打旗兵”的先锋精神,镌刻在祖国的高原和海岛。

白首“模范者”

从小跟着周志先长大的周华告诉记者,爷爷是个“抠门的老头”:家里的家具多是30多年前购置的,木质餐桌磨损得掉了漆;洗碗时水流稍微大一些,都会得到爷爷的提醒,“水、电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要懂得节约”。

在山东省军区青岛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20余年的财务人员张青华却介绍说,全国哪里出现灾情险情,“周老总是第一个找到我们捐款捐物”。

一生“志做先锋”的周志先,一直是众人眼中的“模范”。

“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是他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周京回忆,他上小学时,父亲已是军职干部,可他从没坐过组织配给父亲的专车。周京和弟弟周东先后参军,入伍前周志先对他们“约法三章”:凡事靠真本事,不能打着他的名义做任何事。

上世纪70年代,周志先担任东海舰队副政委时,战争年代的一位老部下曾多次找来,希望老首长在职务调整上帮他“说说话”,每次都遭到拒绝。后来,周志先了解到这位老部下因家庭负担较重,生活比较困难。“那些年,父亲总是给他寄钱过去。”周京告诉记者,在父亲眼里,个人情感和组织原则之间必须泾渭分明,“他珍惜纯洁的战友情”。

2005年,84岁的周志先向儿子提出一个想法——写回忆录。“多年并肩作战的老战友陆续离去,父亲深受触动。他希望与时间赛跑,把当年的战斗故事记录下来,留下一段历史,为国家再作一点贡献。”周京说。

在时光的大海里打捞记忆碎片,对于耄耋之年的周志先来说,并非易事。平日里,回忆起某个片段,周志先就会随时记录在便条上,或者用录音笔录下来。经过近10年的记录、整理、反复核实考证,2014年回忆录顺利出版。

周京回忆,当他把印制成书的回忆录交到父亲手中时,周志先久久摩挲着书的封面,沉默不语。

书中,写满了一位老兵扛旗、拓荒、志做先锋的一生。(裴贤、陈涛、刘梦钊)

(责编:彭晓玲、温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