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无人机面部识别技术引发担忧

2023年07月25日09:52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未来,这种小型四旋翼无人机携带爆炸物,可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追捕目标。

据外媒报道,近期美国空军与美国一家科技公司签订价值80万美元的合同,旨在为无人机开发一款面部识别软件。此举引发了人们对个体可能成为攻击目标的担忧。据报道,这些无人机将被美国空军用于情报搜集和在国外执行特定作战任务。目前该合同已经履行,尚不清楚该软件是否已推出,以及将配备于哪种无人机。对于这些问题,这家科技公司表示不予置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图尔特·拉塞尔教授表示:“这种面部识别软件将为机器人自主采取致命行动提供技术支撑,除此之外,似乎别无其他用途。这种技术的出现,必然引起外界担忧。”

面临一定技术挑战

2017年,拉塞尔教授曾发布一段虚拟动画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一款被称为“屠宰机器”的小型四旋翼无人机携带爆炸物,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追捕特定目标。拉塞尔表示,美国空军与这家科技公司签订的研发合同,将会使视频中的这一幕变为现实。

今年早些时候,在荷兰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美国敦促其他国家采纳一项致命自主武器政策。该政策规定,无人机等自主武器在行动中不需要接受人类监督,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人类认知和判断能力”。拉塞尔表示,一旦这项政策落地,意味着无人机可自行从目标列表中发现、识别和攻击目标。

英国林肯大学一名教授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顶级算法的假阳率(识别错误率)低于0.5%,这表明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高度识别目标。不过,该教授同时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效果仍然受噪音、空气中的大气湍流和热光效应等因素影响,想要从远距离上拍摄到高度清晰的地面目标画面,仍然面临技术挑战。

尽管如此,一旦人脸识别技术走向成熟,其在特种作战中的应用潜力将被释放出来。考虑到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人的面部特征等信息能够从网络上轻易获取,一旦无人机具备精确识别技术,将成为美军“定点清除”利器。

反制手段有待提升

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基于现有技术条件,可采取“被动”和“主动”两种反制手段。

“被动”的反制手段,主要是针对无人机的人脸识别功能,开发反人脸识别技术。例如,破坏人脸数据库,使重点保护人员在网络上公开的照片,与无人机人脸识别装置中识别的面部特征有明显差异,使其无法识别目标。同时,开发其他反人脸识别技术,包括特殊的面部涂色等,使无人机的人脸识别装置失效。目前,针对性较强的“被动”反制手段远未成熟。

“主动”反制手段,主要包括采用电磁干扰、通信压制或直接摧毁等方式,对来袭无人机发起打击。这与其他反无人机手段并无二致。(苏轼鹏 金鑫)

(责编:陈羽、唐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