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云端青春

2023年09月05日08:5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2017年5月,杨富祥迎着风雪走在巡逻路上。史彦宾摄

2017年5月,杨富祥迎着风雪走在巡逻路上。史彦宾摄

■杨富祥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坚守了16年,累计巡逻3万多公里,守护15万多趟列车平安穿行雪域天路,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高原。

■他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曾入选“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被表彰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那山,那路,它就在那儿,跑不了,你急个啥嘛……”电话里,武警青海总队某支队胡政委语气有点急,他对杨富祥这位部下是又敬又爱,又有些无奈。

胡政委口中的山是昆仑山,路是青藏铁路。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杨富祥便成为一名天路卫士。直至今年年初,考虑到杨富祥的身体原因,支队党委将他从高寒缺氧的青藏线调整到海拔较低的格尔木工作,杨富祥才正式结束了他长达16年的护路生涯。

宣布命令大会后,胡政委把杨富祥喊到办公室,递给他一张休假审批单:“假条给你签好了,先回家休息几天。”见杨富祥不吭声,胡政委又补了一句,“这是命令。”

“强制休假”对于杨富祥来说已经不算新鲜事了,但他每次都能找到“单位离不开他”的理由。这不,就连岗位调动后的第一次休假,他都要先回山上看一眼,惹得胡政委哭笑不得。

杨富祥休假前要去看一眼的地方位于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风雪弥漫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官兵形容这里“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树不活一棵、鸟也难飞高”。然而,这片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的荒野高原,令杨富祥魂牵梦萦。

“再苦也不当逃兵”

老杨家是有军旅传承的,杨富祥的父亲和三个叔叔都当过兵。一辈人聆听一辈人的故事,一代人传承一代人的精神。2006年7月,杨富祥追随父辈们的脚步,成为青藏铁路三岔河特大桥巡逻中队的一名排长。

从图片上看,可可西里辽阔壮美。可真正置身其中,则会刷新很多人对于这里的认知。

“来之前,我曾往最坏处想象这里的艰苦恶劣,可现实情况还是超乎我的想象。”杨富祥说,缺氧环境里,生活就像一场场战斗。稍微多吃一点,肠胃就会跟大脑争抢氧气,更易加重高原反应。晚上常常是前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人非常精神;后半夜迷迷糊糊,也不知道究竟睡了多久,一有点响动就醒了。况且营区离铁道非常近,火车通过时,不单能听到响声,还能感觉到震动。

杨富祥第一次随队参加巡逻任务,身体就给出了强烈的“反抗信号”。刚出发没多久,他就觉得心慌气短、胸闷腹胀、疲乏无力。他想硬撑着坚持走完,可两条腿像踩在棉花上,头重脚轻。战友们赶紧给他吸上氧气,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缓过劲来。

那天,高原夜空静谧。杨富祥静静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点点繁星,一夜未眠……第二天,杨富祥一把推开了中队部的门:“我不干了!”

指导员尚唇瑾在一番劝说无效后,甩出了一句话:“行,那你走,去当第一个‘逃兵’吧!”此话一出,就像一把尖刀扎进杨富祥内心深处。在所有战士的认知里,似乎再也找不出比“逃兵”更令人羞耻的词汇了。那一刻,杨富祥横下一条心:“再苦也不当逃兵!”

留下来,意味着要继续战天斗地。那些年,这里官兵的吃穿用度都是定期定量配送。遇上大雪封山,山下的109国道不能通车,杨富祥和战友们便与世隔绝了;缺少新鲜蔬菜时,他们就靠维生素片补充营养。

慢慢地,杨富祥发现,身体的不适、生活的艰苦还能忍受,但长时间待在山上、极少与外界交流的那种孤独感极难克服。除了护路工人、送菜司机等,他们几乎见不到生人。

杨富祥曾想尽办法减轻孤独感。铁路上,往往白天通过的是货运列车,夜间通过的是客运列车。于是,杨富祥每次晚上查哨,都至少要等一列客运列车经过后再返回,他就想看看车厢里面亮着的灯,还有模糊的人影。

列车在经过执勤哨位或是遇到巡逻官兵时,总会鸣笛致意。在不持枪的情况下,官兵会回以敬礼;若持枪,则回以注目礼。“有时候,司机还会向我们挥手,”杨富祥说,“每次互动,是默契,是感激,也是相互鼓励。”

“我还年轻,我要守在这里”

皑皑雪山,风景如画,可对于驻守在此的官兵来说,这背后却暗藏重重危险。

又是一个风雪天,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中,杨富祥带队踏上了巡逻路。一路上,肆虐的风雪和冰碴不断吹打在官兵脸上。大家手拉手、肩并肩,踩着没膝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缓慢前进。

突然,战士唐永强脚下一滑,身体被狂风吹得向后倒去。眼看就要滚下山坡,杨富祥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两人同时摔倒,杨富祥的眼角被裸露的利石划了一道口子,血刚冒出来,旋即被冻得凝固了。

卫生员正准备为杨富祥处理伤口,他却连连摆手:“回去再说,这风越来越大,要抓紧走完所有巡逻点!”说完,他又带领战士迎风冒雪向前进发。

昆仑山隧道守护中队的荣誉室内,有这样一句标语:“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该中队2号哨海拔4868米,是武警部队海拔最高的固定执勤哨位。在这里站两个小时的哨,体力消耗相当于在山下站4个小时。因为氧气不够,身体就像随时负重20公斤。皮肤黑红、指甲凹陷、头发稀少,这是高原赋予官兵的别样印记。

守卫在高原,光靠一股子豪情壮志是不够的。一次沿线巡逻途中,一头受惊的野牦牛突然撞破护栏,闯入铁道,在铁轨上四处乱窜,而此时一列货车正从远处疾驰而来。危急时刻,杨富祥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带领战士冲过去与野牦牛展开周旋,终于将这头野牦牛及时赶出铁道。

可放松下来的一瞬间,包括杨富祥在内的好几名官兵就因剧烈运动导致呼吸困难,过了好一阵子才缓过来。

“这里毕竟是高原,能智取咱们就不硬干。”经历这次险情后,杨富祥开始主张巧训。比如,针对野生动物冲撞防护网,他带着官兵学习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请教相关领域专家,摸索出食物引诱、声光恐吓、生烟驱逐等方式。

在支队老政委贺永军眼里,遂行各项任务毫不含糊的杨富祥,却在落实定期体检上不上心。“身上的小毛病我自己心里清楚,问题不大。”杨富祥总是这样推脱着。

2019年,杨富祥的岳母拉着正在西宁休假的他,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你这身体情况不适合在高原待下去了。”医生指着检查报告,担忧地对杨富祥说。

长期处于高原缺氧的环境,人体各种机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年,杨富祥的身体也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应付一些慢性高原病,他抽屉里的药品种类也在慢慢增加。

面对组织提出让他交流到低海拔地区的建议,杨富祥每每拒绝:“我还年轻,我要守在这里!”

2017年,杨富祥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称号,同年由中队长破格提升为大队长。在他担任大队长的几年里,大队军事训练连年保持先进。

“像树一样顽强扎根、顽强生长”

高原艰苦地区,拴心留人是很多带兵人眼中的难题。

进入网络时代,年轻官兵的思维活跃、个性十足,单纯靠灌输式教育,效果已经不够明显。为了让官兵安心服役,杨富祥从改善营区环境入手,当起了“园林师”。

前些年,置身营区放眼望去,不是春夏的土黄,便是秋冬的雪白。杨富祥暗暗琢磨:如何让营区变得更温馨?

一天,杨富祥在巡逻途中发现,路边有许多造型各异的石头,有的像展翅高飞的雄鹰,有的像巍峨耸立的山峰,有的像活泼可爱的藏羚羊……一个念头渐渐在杨富祥的脑海中成型。

没过几天,杨富祥和官兵就从营区周围捡回十几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他们依据造型,对每块石头进行了简单处理,并为它们取了雪域雄鹰、守望昆仑、战天斗地、高原精灵等既寓意深刻又能鼓舞斗志的名字。他们还买来各色油漆,在光滑的石头上描上“忠诚”“坚守”“责任”等字样,摆放在营区不同位置。

最令杨富祥得意的,是营区对面山坡上的巨幅中国地图。它由数百块涂上红漆的石头拼成,与营区内飘扬的五星红旗遥相呼应。

受高寒和冻土影响,无人区几乎见不到一棵自然生长的树,旷野上零星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草野花。

一次,杨富祥看到有战士将挖来的野草种到纸杯里,摆放到窗台上,爱不释手、精心呵护。心理学家讲过,绿色象征着希望,给人以安全、平静、舒适之感。

官兵渴望绿色!

一个星期后,杨富祥多方联系协调的第一批108株树苗终于运到山上。“种树?”大家纷纷摇头。在这片高原冻土上,也许再没有什么比种活一棵树更不可能的事了。

杨富祥不善言谈,总是说干就干。他拎起树苗、扛起铁锨:“走!”

不出大家所料,108株树苗一株都没有成活。第二年,80株树苗又是相同命运。“咱们的任务是守护铁路,在这里种树就是天方夜谭的事,白白耗费人力财力干嘛呀?”有人忍不住劝起了杨富祥。

战友的话引发了杨富祥的思考:“冻土肯定不行,弄点营养土试试。”接下来,他带着官兵翻松地表,浇透水,再从山下运土,掺入捡来的牛羊粪,悉心呵护着树苗。他的执着打动了官兵,再也没人打退堂鼓,种树似乎成了他们的一项特殊任务。

令人欣喜的是,几年前三岔河营区种下的600多株树苗,奇迹般地成活了200多株,有白杨、红柳、榆树等,如今已郁郁葱葱。

杨富祥几乎天天去林子里转,他是第一个发现树发芽的。当时,他喜出望外,左看右看,反复确认了好几遍,然后连忙给正在休假的教导员彭涛打电话:“老彭,树活了!”而彭涛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却是:“老杨不会是高烧说胡话了吧?”收到杨富祥发来的小嫩芽照片之后,彭涛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一蹦三尺高。

树林旁的文化石上,杨富祥用红漆描上了“昆仑绿洲”几个字,给高原荒山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你内心充满希望,官兵内心就会充满希望。我们还要继续种,还要在更高海拔的营区把树种活,更要像树一样顽强扎根、顽强生长。”杨富祥坚定地说。

“我们武警官兵一直在这里”

营区山下的109国道,是一条和青藏铁路并驾齐驱的高原公路,为双向两车道,道路狭窄、大车较多,加之坡度大、弯道多,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杨富祥记得很清楚,2015年的元宵节那天,官兵正其乐融融地吃着元宵、看着晚会节目,值班室突然报告:山下路段一拐弯处发生一起三车相撞事故,有乘客被困车内。

“快,拿工具!”杨富祥扔下筷子,迅速带领官兵赶往现场。眼前,一辆黑色轿车损毁严重,3名伤员被困车内,其中1名伤员浑身是血、神志不清。

简要判明情况后,杨富祥迅速将战士分成三组:一组抢救车内伤员;一组疏导过往车辆,避免发生连环交通事故;一组联系专业救援力量。

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起火爆炸危险,官兵不顾个人安危,用钢钎撬开车门,成功救出3名被困群众。他们迅速将伤员转移至安全位置,随后拿来棉被,为伤员驱寒保暖,驻队军医立即为伤者进行止血包扎。

“真没想到,这无人区还能见到人民子弟兵!”一名获救女同志握着杨富祥的手,激动不已。“我们武警官兵一直在这里!”杨富祥言语中带着几分自豪。

两个多小时后,交警与120医护人员同时赶到,官兵协助医护人员将伤员抬上急救车,送往医院救治。

“群众有需要,我们义无反顾。”为了更及时地给过往群众提供帮助,杨富祥和官兵制作了“有困难找武警”助民牌,并标注求助电话,立在道路旁。

山上的风很大,有时一阵风就把牌子掀飞了。平均算下来,助民牌一年得更换两次。一块助民牌面积约20平方米,连喷绘带运送安装需要上千元。起初,司务长提醒杨富祥:咱们没有这方面经费。“我自己掏钱也得做!”后来,杨富祥向支队反映了情况,第二年,助民牌制作安装被列入专项经费保障计划。

人民武警为人民,杨富祥把这句口号扎扎实实地落实在了行动上。2019年冬天,大雪封山,路上堵车达40公里。有些小车司机经验不足,携带的食物和饮用水很快消耗殆尽。车外白茫茫一片,车里气温靠空调勉强维持。司机们打爆了救援电话,那边也只能暂时安慰道:“坚持一会儿,我们正尽全力……”

这种情况下,驻守在附近的武警官兵是唯一的救援力量。其实,他们所剩的水和库存食品也并不充足。杨富祥却眼都不眨一下,直接下令:停止除饮用外一切用水,全体队员暂用雪水加热野战食品果腹,携带铁锅、灶具、水、方便面等物资前出,先帮助被困群众。

看到“救星”来了,焦急的群众瞬时兴奋起来,不少人主动上前,帮着官兵支锅搭灶、点火煮面。很快,热气腾腾的泡面便煮好了,冰天雪地中腾起的阵阵白雾,给了被困群众无限的希望。一位50多岁的司机大哥对杨富祥说:“有你们帮助维持秩序、分配物资,就算堵在这路上过年也没问题啊!”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军功章有你的一大半”

“幸福的背后都是牺牲……”这是电影《我为你牺牲》里令人泪目的台词,这也是影片中人物原型杨富祥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部队,杨富祥是优秀干部,在家里,他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可他给自己打的分却是“不及格”,对家人的愧疚或许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

那是2010年9月16日早上,家人突然打电话告诉杨富祥,妻子张小红上班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此时,杨富祥正带领官兵担负青藏公路要道设卡勤务。

接到电话后,杨富祥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妻子身边。然而,由于身处指挥员岗位,一线哨卡离不开他。一边是职责如山,一边是亲情难舍,杨富祥怎么也下不了请假下山的决心。

三天三夜后,任务顺利完成。杨富祥匆匆赶到医院,妻子脸色憔悴,见到杨富祥后只是略微抬起右手,轻轻指了指已经做完截肢手术的左腿。此刻,杨富祥已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你在山上已经很苦了,我不想拖累你,我们离婚吧!”妻子的话让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老杨家没有这样的人!”杨富祥一把搂住妻子,“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的左腿。”

再多的眼泪也无法改变现实,生活还是得继续。在家人的鼓励下,张小红装上了假肢,开始重新练习走路。

每当张小红泄气时,杨富祥都会在一旁默默地鼓励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她:背她上下楼、给她做爱吃的饭菜;为她擦身、换洗衣服,让爱干净的她每天都清清爽爽;傍晚,他还常常用轮椅推着她到外面散心……渐渐地,张小红脸上又有了久违的笑容。

妻子遭遇变故,一向很要强的杨富祥终于“妥协”,向组织申请交流回西宁,方便照顾家庭。没想到的是,张小红比杨富祥还要犟。在一封家信中,她表明了支持丈夫坚守岗位的决心:“你在山上守哨所,我在山下守好家!”读到此处,杨富祥热泪盈眶。

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康复训练后,失去左腿、装了假肢的张小红,不仅坚强地站立了起来,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还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军功章有你的一大半!”每当杨富祥受到表彰奖励时,他都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妻子。

2012年,杨富祥的儿子杨浩宇出生。都说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杨富祥偏偏给不了。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走路……杨富祥缺席了儿子的成长,渐渐成了视频画面里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次探亲回家,杨富祥一进门就主动要求去接儿子。到了幼儿园,他却傻了眼。由于常年不在家,儿子坚决不跟“陌生人”走。见丈夫接孩子许久未归,张小红独自坐着轮椅赶来。看着妻子和不愿跟自己回家的儿子,杨富祥的泪水渐渐模糊了视线……

为了和儿子亲近,休假期间杨富祥几乎时时刻刻都陪在他身边。渐渐地,孩子也和他熟悉起来。直到杨富祥归队的那一天,儿子挥着小手说:“爸爸,啥时候你再来我们家玩呀?”儿子天真无邪的发问,让杨富祥愧疚不已。

杨富祥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大队里闹别扭的干部夫妇听:“咱们在一线为国家站好岗,爱人在家里忙里忙外,她们的付出同样艰辛和不易。只要相互能够理解和支持,有什么疙瘩不能解开呢?”

杨富祥在大队定了一条“纪律”:只要家属来队,中队官兵必须敲锣打鼓在国道旁迎接;大队主官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给家属介绍部队情况,和他们谈谈心、鼓鼓劲。

在杨富祥的关心和调解下,大队干部家庭矛盾越来越少,有的家属来队之后深受感动,临走前抱着丈夫痛哭:“我以后再也不和你吵架了……”

时光流转,沧桑了容颜。杨富祥把最美的青春留给雪域高原,把满腔热血挥洒在千里青藏线。2021年,他入选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去年,他又以党代表身份出席了党的二十大。如今,杨富祥有了新岗位,担负起新使命,他干劲不减,热情依旧。

这天深夜,杨富祥完成日常工作后,照例打开台灯,从抽屉里掏出那个已经泛黄的日记本。翻开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两行字: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祖国。(郭紫阳)

(责编:彭晓玲、王潇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