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来到辽宁丹东浪头机场——
赓续红色血脉 苦练战斗本领
“寻根溯源整行装,初心永不忘……”10月21日,“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最后一站来到“抗美援朝战斗起飞地”——辽宁丹东浪头机场。北部战区空军某旅官兵整齐肃立,宣读誓词,与抗美援朝英雄后代、老兵代表一起参与巡礼活动,重温志愿军空军胜战荣光。
1950年12月28日,人民空军从这里战斗起飞。凭借“空中拼刺刀”精神,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战斗中,年轻的人民空军搏击长空,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创造了“一年成军、三年成名”的奇迹,打出了国威军威。
为全面反映人民空军首飞首战首胜战斗精神,北部战区空军党委在浪头机场一块空地上,筹建“人民空军战斗起飞地”励志园,分为功勋广场、“钢铁运输线”微景观、志愿军空军地下指挥室旧址、战例走廊等部分。励志园功勋广场,矗立着一座以红、蓝色调勾勒形成的空军军旗造型雕塑,上面镶嵌的10架米格—15战斗机模型呈现盘旋上升姿态,气势夺人。广场东侧的英雄墙上,镌刻着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获得的荣誉称号、特等功、一等功的个人及集体。
“志愿军空军铁心向党、忠诚无畏的坚定信念,书写着恢弘厚重、辉煌卓越的峥嵘历史……”广场上,飞行员们整齐列队,正开展“坐进老座舱 话说新使命”活动,解说员王浩丞为官兵代表讲解志愿军空军空战历史故事。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飞行经历、3000多小时飞行时间的飞行员,范峰第一次坐进米格—15战斗机座舱。触摸着70多年前锈迹斑斑的操纵杆,坐在早已褪色的迷彩椅垫上,那一刻,他仿佛置身于战场中。
资料显示,当时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大多20岁左右,喷气式飞机训练时间只有20多个小时。但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不会战斗到学会空战,从只能打小机群到敢于同大机群作战,总结提出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创造了一段传奇历史。“如今,我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操纵杆,更是‘传承杆’,必须发扬胜战传统,苦练战斗本领,守好祖国空天!”走下座舱,范峰语气坚定。
“父亲曾多次说过想代替牺牲的战友回到这里,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但一直未能成行,今天终于替他完成了心愿。”英雄墙前,该旅前身部队首任团长、一等功臣施光礼之子施平俯下身去,找到父亲的名字,不禁热泪盈眶。
10年前,刚毕业的叶永发作为新兵来到该旅。那天,他第一次驾驶战机从机场起飞。在他心中,这片英雄前辈战斗起飞的天空,也是他和战友奋斗拼搏的疆场。
爬上浪头机场西南方一座丘陵的顶部,灌木掩映间,当年志愿军空军的地下指挥室入口若隐若现。“不来这里看看,谁又能想到,志愿军空军就是在这样的陋室内指挥战斗,打破强敌不可战胜的‘神话’的!”踩着陡峭石阶进入修缮还原的地下指挥室,军官胡宝万不由得发出感叹。
近年来,该旅积极修缮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旧址群,查阅整理文字资料40余万字、征集历史图片2100余幅,搜集整理大量战斗故事,让战斗历史的呈现更加真实、生动。站在英雄墙前,飞行员洪亚尘坚定地说:“我会像老前辈一样,苦练战斗本领,在强军征程上砥砺前行!”
(王学峰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5日 1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