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队:“随营军校”的课堂在战场
第76集团军某旅教导队教员、二级上士张超琪(左四)讲解轻武器分解结合要点。李明旭摄
红色箭头指向哪
一场演训活动带来的教学思维转变
高原腹地,夜凉如水,一片寂静,第76集团军某旅教导队袁队长所住的帐篷仍透着光亮。
作业桌上,堆放着参训队员连贯课目作业的考核成绩。袁队长一边对着记录图表反复查看,一边将数据仔细分析记录在案。
“队长,还没休息?”军士教员李世强掀开门帘时,袁队长的目光才从图表上挪开:“这次考核成绩还是不理想,得尽快把针对性训练计划做出来。”
袁队长慢慢停下手中的动作,眼前的记录图表上用红笔圈出的“专业集训”和“实战”几个字格外醒目。沉思良久,他拿起笔在“专业集训”字样上方,标注出一个红色箭头,目标直指“实战”。
转变,源于一次实兵演训活动。
去年,上级组织演训活动,袁队长被抽调至导调组,负责参与行动设计。按照行动预想,红方部队在专业要素配备齐全、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密切协同的情况下,能快速形成进攻优势,多方向突破蓝方防线。
谁知,刚开场,红方一名骨干因未及时伪装隐蔽,被蓝方无人机快速侦搜定位,受到精确打击。随后,红方部分骨干对临机情况处置不利,频频发生问题。蓝方抓住时机迅速反击,红方出现较大“伤亡”。
这一结果,让袁队长深感意外。红方部队中大部分骨干,都参加过由他组织的专业集训。他很清楚,这些官兵不仅专业技能过硬,工作训练表现也不错。没想到,演训活动前期他们就频频出现处置失败、无效或“慢半拍”等问题。
返营归队的路上,“问号”在袁队长和教导队骨干们的脑海中反复翻转。
“过去,我们注重专业技能和体能素质的提升,而忽视了实战环境和战法创新。”教导队组织的演训活动反思研讨会上,一名教员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早已发生深刻变化,作为“随营军校”,教导队必须与现代战争实现“轨道”对接,以实战所需改变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
为了使专业集训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学过程更贴近实战、教学质效更能经得住检验,去年下半年,袁队长带领教学骨干,逐步探索推出组学施教新模式——由教导队设置实战环境条件,参训队员按照专业统一编队分组,结合所担负的行动任务实施教学、开展考核。
一场涵盖多兵种、多专业、多领域的技能强训由此拉开帷幕。
“大量战车行进时,激扬起尘土过多而造成视线障碍,应该如何处置?”帐篷内,教导队马教员向步兵专业的参训队员发出提问。队员们讨论激烈,纷纷提出各类处置措施。然而,马教员并未给出任何结论,只是让队员们按照需求准备好相应训练器材。
不多时,战术训练场上,一辆辆战车轰鸣着向前方驶去,黄沙尘土顷刻间覆盖整片区域。马教员告诉队员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只有一个:按照编队分组,穿越沙尘,抵达预先阵地。
最终,使用无人机和光学器材的两个小队,更快地抵达目标地域,处置有效。训练结束,队员们围坐一团,马教员结合参加上级演训比武的经历,逐一为队员们分析各自处置措施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场地另一边,教导队军士教员魏宗彬,正组织队员们开展炮兵专业训练。他不时发出临机导调情况,让队员们在场地之间来回奔波。与此同时,队员们手上的动作愈发娴熟,处置应对也更加灵活。
“教学模式改变,向战为战的职能更聚焦了。”一场场专业技能强训接续展开,教导队的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真实战场什么样
实战要求让教学硝烟味更浓
冷风呼啸着从耳边掠过,在狙击阵位上潜伏隐蔽的二级上士吴泽涛,透过瞄准镜搜索前方地域。
多个目标出现,几道火光冲天而起,爆炸声紧跟着传来。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吴泽涛的射击节奏。等他重新调整好射击姿势,场上的移动目标已不见踪影。
“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的?”面对来自参训队员的质疑,袁队长说:“敌人不会让你做好充足准备,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场更加不会等你做好万全准备。”
以往教导队专业集训,一些参训队员往往靠想象、凭惯性处置应对行动预想,很少在相应器材配套和实战环境支撑下,充分验证处置措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教学中要将官兵置于实战对抗条件下,磨砺出适应战场环境的尖兵。”几经研究,教导队进一步明确了“设施配备、模拟仿真、对抗提升、实效检验”的教学思路,硝烟味愈发浓烈。
今年,该旅再赴高原驻训,教导队随部队出发。抵达地域,袁队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教学骨干各处奔走,勘选训练场地,紧前研究场地建设方案。
挖堑壕、修工事、筑碉堡,设立障碍区域、搭建训练器材、构筑实射场地……在机关指导和兄弟单位配合下,教导队很快完成了场地构设。
硬件设施和相关器材的配备只是第一步。为了达到贴近实战的效果,袁队长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组织各单位专业骨干专题研讨,围绕“前沿理论、行动设计、作战对手”等方面展开实战化教学研究。
碎石路上,某连中士杨鹏带领破障班组向目标地域挺进。一路上,他们临机应对“敌”无人机巡航侦察、电磁干扰压制、化学袭击等情况。
抵达“敌”阵地前沿后,他们顾不上长途行军的疲惫,对铁丝网、三角锥等障碍实施爆破。
队员们依次找好突破点,准备布设爆破器材时,远处突然传来声响,数个“敌”目标出现!
杨鹏还没来得及向队员下达隐蔽指令,破障点再次传来几声轻响,几缕轻烟缓缓升起。
“任务失败!”导调指令再度响起,而杨鹏迟迟没有反应过来。原来,他们对“敌”目标预想不足,在布设爆破器材时引发阵地前沿的诡雷,导致全员“伤亡”。
训练结束,茫茫戈壁重回寂静。教导队帐篷里,杨鹏带领班组成员复盘总结。
许久,大家还是没有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此时,袁队长掀开门帘,加入讨论,拿出自己整理的资料。他说:“要想打得赢,必须想得更多、做得更实。”
深夜,狂风呼啸。袁队长与队员们在学习帐篷内,一遍一遍查阅资料,观看战例视频,结合行动进程以及队员们在任务中的表现,研究处置措施。
“对标实战环境,将真实战场贯穿专业集训全过程,战法打法才能不断更新迭代。”第二天,袁队长再次组织班组成员实施破障……
不多时,一架无人机快速起飞,驶向阵地。目标出现,杨鹏和队员们早已通过无人机找准目标方位。射击完毕,目标被精准毁伤。看到操作手传来的实时图像,杨鹏下令向前沿地域发起冲锋。
质效检验如何看
考场连着战场,一切向实战标准看齐
训练场上,一场连贯课目作业考核正在进行。此时此刻,站在授课席上的除了教导队的专职教员,还有从教导队走出去的毕业学员杨阳。
“在体能大量消耗的情况下,能快速完成一系列专业技能操作,准确处置好各种情况,才符合战场打赢能力要求。”杨阳向参训队员分享自己的体会。
去年,杨阳参加了教导队的专业集训后,技能更加过硬,被推荐参加上级比武。然而,那次比武以连贯课目比拼为主体,杨阳并没有拿到理想名次。
教导队研讨会上,杨阳谈及这次失利的原因。袁队长若有所思:“战场上考验的是综合本领,哪有单项较量?我们必须尽快转变。”
专业集训涵盖专业多、课目多,如果单个进行考核,不仅耗时间、费力气,成效也不大。连贯课目考核不仅能检验官兵的综合素质,更能在复杂多变的实战背景下提升官兵的综合作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自此,教导队逐步走开新的教学培养路子。
考场就是战场,考核目的就是为实战做准备。
作为卫勤救护技术骨干,某连二级上士赵云清深知,真打实备才能提升实战救治本领。
考核开始,赵云清和战友遭遇火力拦阻、通过染毒地带后,占据有利地形,开设了医疗救护所。很快,他们接到救治“伤员”的导调指令。
赵云清当机立断:“无人机前出侦察,协助确定搜救方向。”
在卫生员的操控下,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用高清摄像头和红外感应器搜寻伤员,将“伤员”位置等信息实时反馈给卫生救护小组。
队员们一边向救护所后送危重“伤员”,一边向指挥所报告情况。
看到评定组接连打出的高分,军士教员魏宗彬十分感慨:参训队员们正在从“技术能手”向“胜战尖兵”转变。
时间回到集训初期。赵云清第一次尝试多课目连贯作业,感到很不适应:一轮长途奔袭、过障冲刺后,他还未抵近“伤员”位置,就遭遇“敌”火力打击……
“战场,考验的不仅是专业水平,更是综合能力。”总结研讨会上,魏宗彬为赵云清和参训队员们逐一分析问题短板,结合战场环境研究行动预想。
为进一步培养后装保障专业集训队员的体系思维,魏宗彬更新完善多份教案,研究攻关训练难题。
考核现场,伤员转运途中,魏宗彬再次下达导调指令:“一名重‘伤员’心搏骤停!”
赵云清立即停车,一边带领转运组人员开展车辆隐蔽伪装,一边指挥人员对“伤员”进行除颤、呼吸器辅助通气等处置。
经过紧张有序的救援,“伤员”得到妥善救治,伤情得到有效控制。
考核结束后,魏宗彬感慨地说:“实战环境、连贯作业、情况处置综合起来,参训队员专业技能的速度、强度和衔接精度、准度得到充分锻炼,战场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夜色下,几个身影匆匆走过。袁队长带着几名教员,准备布设夜间课目连贯考核要用的训练器材。
走到阵地障碍前,袁队长伏下身子,将“诡雷”装置轻轻埋好。随后,他辗转多个点位,一一检查训练装置。
此刻,袁队长的目光牢牢锁定前方那片高地。不久后,新一批参训队员即将在这里接受检验。(罗吉利 仕政奇 李鸿睿)
锐视点
军事教学必须瞄准实战靶心
■王可可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部队教导机构的使命任务与时俱进。要让部队教导机构充分发挥作用,转型成为新时代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胜战熔炉”,就必须积极推动教学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创新。作为“随营军校”的教导队,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实战需要,必然无法适应部队发展要求,也无法满足战场打赢需要。
要想履行好新时代教导机构的使命任务,必须紧贴实战搞教学、紧跟时代育人才、紧盯短板夯基础,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教导机构必须牢固树立向战施教、为战育人的鲜明导向,搞教学、抓组训,不能脱离实战靶心搞自我设计、闭门造车,否则战场用不上,打仗用不了,教学设计得再好再精,也如同南辕北辙,最后反受其害。只有深入把握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做到“仗怎么打就怎么教、实战需要什么就练什么”,才能锻造出能打仗、打胜仗的精兵强将。事实证明,情况设得越“实”,环境设得越“真”,训练设得越“活”,越能发现战斗力生成过程中存在的疑难杂症。
改进是为了适应战争做准备,创新是为了赢得优势做准备。教导机构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在专业设置上要优化课目布局,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课时,让学员围绕战例研战、结合演练谋战、配合考核参战。教学内容与实战需求精准对接,才能做到打仗用得上,战场打得赢。
要加强教学革新实践探索,从实战角度出发,抓好教学集训,真正履行好新时代部队教导机构职能使命,紧盯实战需求向部队输送高水平专业尖子,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