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旅探索全域机动作战模式
“千里眼”走下高山雷达站
日前,中原腹地,记者走进空军某旅采访。站在高山之巅,记者仰望雷达飞旋,感受无声战场的风起云涌。
令人意外的是,在该旅随后组织的一场实战化训练中,眼前这部巨大的新型雷达,居然“走”下高山,奔赴数百公里外的“战场”。
“某处阵地雷达‘战损’,令你部派出雷达机动驰援!”训练现场,随着一阵警报声响起,指令很快下发到任务分队。官兵快速撤收雷达装备,按预定方案编组集结。很快,一台台经过伪装防护的雷达装备车鱼贯而出,驶向目标阵地。
开设机动指挥所、构设阵地伪装、展开预警组网……没过多久,官兵抵达目标阵地,迅速投入战斗。某新型雷达接替“战损”装备继续“战斗”。随着增援雷达兵力加入,该作战方向因装备“战损”导致力量被削弱的雷达网得到有力加强。
“过去,我们配备的雷达装备体积较大、机动能力较弱,挪一次‘窝’颇为不易。”指着眼前的某新型雷达,刚走下训练场的该旅某雷达站一名干部感慨地说,“如今,新型雷达可即拆即用,更加便于机动作战。‘千里眼’可以‘跑’起来,有助于常态组织换站、换岗、换条件训练。”
谈起多年前参训时的窘境,该站不少老兵记忆犹新。当时,由于雷达装备机动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信息化战场节奏。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为了让固定雷达站“走”下高山、“走”出营门、“走”向更加广阔的战场,一支支机动力量应运而生。
得知该旅机动雷达营某站官兵正在执行实战化训练任务,记者乘高铁、转汽车,风尘仆仆赶到训练现场,却得知部队已开拔去了新阵地。一路追赶,记者好不容易才找到机动中的这支部队。
“作为发现敌情的第一道关口,雷达是敌方先期打击目标,机动能力和反应速度决定生死、事关胜负。”该站一名干部介绍,近年来,他们聚焦“敏捷”“机动”两个关键词,常态化开展带实战背景的雷达机动组网训练,专攻精练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快速入网等能力,让“千里眼”反应更敏捷、机动更迅速。
在随后几个训练日中,记者随该站官兵连续转场,机动距离达数百公里。一次夜间转场,该站官兵从接到作战指令到阵地撤收装载,从重新架设装备到入网捕获空情,行动快捷高效,用时比规定时间快了15分钟。
“别小看这15分钟,这是我们这些年通过苦练精训一点点‘抠’出来的。”忆及组建之初的首次夜间训练,该站官兵纷纷感叹“万事开头难”。当时,不论是撤收装备,还是清点物资,白天练得好好的,到了晚上就有点“手忙脚乱”了。这几年,他们通过一次次训练和复盘,不断改进优化流程,才取得现在的成绩。
记者翻看该站官兵训练日志,浓浓的硝烟味扑面而来。今年以来,该站官兵上高原、战戈壁、临沧海,先后参加10余次实战化训练,累计行程上万公里,积累了在多种地形地貌下的战斗经验,全时、全域遂行机动作战任务能力得到全面淬炼,“车轮上的千里眼”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千里眼”走下高山雷达站,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采访中,千里之外的某演兵场传来好消息——在一场实战化对抗训练中,该旅派出的机动力量圆满完成任务。训练中,他们协同兄弟部队探索开创的全新机动模式,助推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再上新台阶,受到上级肯定。
“目标命中,命你部立即转移!”入夜,接到指挥所发来的指令,该站官兵迅速关机撤收、伪装转移。夜色中,车辆迅速分散机动,投入新一场战斗……(田林 张科进 张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