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军营观察丨海天征途,航迹无垠

2025年02月11日08:58 | 来源:中国军网
小字号

 453e1987aa037d1c414cf28bf25424b9.jpg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飞行训练。战机加力起飞。咸清淼 摄

3b833306dab22a36962e737a3ac56c4e.jpg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飞行训练。飞行员空中云上飞行。胡骁 摄

爬升、俯冲、翻滚……战机模型在飞行员灵巧的手上,仿佛有了生命。远处天空,一架战机呼啸而过,与战机模型遥相呼应。

在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每名新飞行员都有这样一个战机模型。每次飞行任务前后,飞行员王正总要手持战机模型,一遍遍模拟飞行场景。这个战机模型,是他飞行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见证。

从新飞行员到成熟飞行员,王正驾驶战机飞过的航迹,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航迹,也是他和战友们追赶的航迹、超越的航迹。

飞行员的人生航线,以自信为天空

加力,起飞!

当战机从地面起飞的那一刻,王正身体稍稍后仰,熟悉的推背感让他感到安心。高密度的飞行训练任务,已经将这名90后飞行员锤炼得足够自信成熟。

飞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不同阶段的王正,会给出不同答案。

起初,王正认为,飞行是刺激的。

飞起落航线,是一名飞行学员开始飞行的第一堂课。几年前,当王正第一次被初教机座舱盖包裹住的时候,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发动机启动后,王正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他像一只提线木偶,教员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训练结束后,教员对他说:“大胆飞,小伙子,你适合飞战斗机!”

在教员的鼓励和引导下,王正很快有了足够的胆量享受飞行带来的速度与激情。那时候,对他来说,飞行是刺激的,能给他带来无与伦比的体验。

军校毕业后,王正去过不同飞行基地,改装不同型号战机,学习更多知识。身边,是和他志同道合的飞行员,他们一同学习、一同飞行,一同为自己的飞行之路积蓄力量。

王正的改装之路并不顺利,起初他会因为做错动作或者动作没有达标,受到教员的严厉批评。那段时间,原本以为自己有过人天赋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他认识到,自己只是飞行员中的普通一员。

后来,随着飞行技术日益成熟,王正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少,得到的赞扬也越来越多。

有一条航线,令王正难以忘怀。那年,王正迎来首次单飞训练。起飞前,平素严厉的教员,为他认真检查战机的每一个悬挂装置、每一处接口。检查合格后,教员向他挥手,给他比了一个加油手势,示意他可以安全起飞。

那一刻,王正格外感动,他感觉自己像一只雏鹰,在经历过风雨磨砺后,终于可以展翅飞翔。他沿着既定航线飞行,做出规定动作,最后顺利着陆。飞完这条航线,王正感觉自己的飞行生涯,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王正的飞行之路,是一个不断重塑自我、建立自信的过程。

“其实,自信是通过努力建立的。”王正说。他曾踌躇满志,也曾遭受打击,如今他可以凭借过硬实力配合团队完成各项任务。“飞行是一种责任。”一次次闻令而动,一次次直面挑战,让他感受到这身军装的分量。

每次飞行训练后,王正都会在飞行日志里记录下训练中的优点与不足。他不断刷新着对自己的认识,飞行之路走得更加坚定。“经受挫折、顶住压力,这样培养出的自信更有底气。”他说。

飞行员的人生航线,以自信为天空。对于飞行员陈勇来说,他的自信除了来自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更来自身后强大的祖国。

“近年来,随着运-20、歼-20等先进战机列装部队,我国空军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同一片落叶可以感受到风向和风力的变化,身处一线的飞行员也能敏锐察觉到时代变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部队武器装备加速更新换代,如今,陈勇和战友们在执行任务时,底气越来越足。

战机飞过的航迹,是飞行员不断追赶的航迹。“装备在革新,飞行理念也在不断变化。”陈勇说,随着新的军事训练大纲施行,飞行训练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航线上,最值得品味的风景是什么

“你看过电视剧《冲上云霄》吗?”飞行员胡骁问。

在这部电视剧的开头,飞机在云海上巡航,阳光照射在飞机上,将飞机的影子映射在白云上——这样的美景,构成了胡骁对飞行的第一印象。当他驾驶战机在云间穿行时,对此有了更真切的体会。“高空飞行,机翼会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七彩光芒。”胡骁说。

一位作家说:“任何景观,如果不通过一种文化、一种职业去揣摩,就不会有任何意义。”胡骁热爱摄影。如果以摄影师视角来看,那些日出东方的霞光、落日熔金的暮霭、风吹海面的波光、绵延千里的云层,是美丽的。

在胡骁心中,航线上的风景,是值得品味的。

天空宽广,但守护祖国领空的道路却曲折多艰。当我方飞行员与外军飞行员在这条航路上相遇,没有一名飞行员会主动退让。

狭路相逢勇者胜。数千米高空上的激烈较量,充分展现出飞行员的过硬技能和飞行胆量。谁露出一丝胆怯,谁便会落于下风。

飞行员柴明的战机跟他的性格一样,灵活但又充满克制。控制高速飞行的战机,像是驾驶高速行驶的汽车,可能只是轻微调整方向盘,就会导致车身发生很大偏移。

“只有将动作练到精益求精、做到尽善尽美,当战争真正来临时,我们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柴明说。

飞行在祖国的领海上空,柴明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任务成功后队友的笑容。

一次实弹射击训练,柴明和战友们受领任务后,认真做好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那一刻,柴明感觉自己像是一名在后场焦急等待亮相的演员。命令下达后,他加满油门,朝着目标飞去。

加速,再加速。后舱飞行员负责把控方向,柴明在前舱敏锐地捕捉到最好时机,将导弹打了出去。战机如同蜻蜓点水,迅速与目标拉开距离。导弹在柴明的注视下划出一道弧线,精准击中目标。任务归来,官兵们纷纷围上来祝贺,柴明笑着说:“这是团队的胜利。”

执行飞行任务时,同一架战机里的前舱和后舱是一个团队,不同战机是一个团队,战机、舰艇与陆地上的防空力量也是一个团队。“在这个庞大体系中,我和战机可能只是战斗力链条上的一环,环环相扣才会产生更大的合力。”柴明说。

柴明有时会想象一下未来战场的情景:无人机前出侦察,战机掌握制空权,舰艇在海面上伺机而动……“当这个战斗力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完美运行,我们对战场的掌控力就会越来越强。”柴明说。

超越自己、超越对手、超越今天

天色渐暗,战机飞行高度一点点下降。从战机上往下看,绵延的路灯,让陆地上的建筑物变得清晰可见。夜晚,总会让那些还未归家的游子产生思乡的情愫。

晚风轻吟,数架战机由远及近,次第归巢。这时候,飞行员的神经紧绷,做好着陆前的各种准备。

“要敬畏飞行,把每一次飞行当作第一次飞行。”这句话,老飞行员一次次对新飞行员说。

巨大轰鸣声中,战机平稳降落。战机停稳后,打开舱门、摘下头盔,飞行员头顶上热气蒸腾。

机械师孙德林与飞行员简单交流了两句,便带领团队成员紧张有序地展开保障工作。加油、充气、通电检查……停机坪上,各类保障车辆往来穿梭,孙德林认真检查战机状态。

每天飞行训练前,机务人员要提前入场检查战机。飞行训练结束后,他们又要再次进场检修战机,确保战机随时可以执行下一次任务。

近年来,该旅飞行训练强度不断增大,任务密度明显提升,孙德林的工作也更加认真细致。

“机务兵的职责是把问题发现在地面上,解决在地面上。”每当飞行员执行飞行训练任务,孙德林的心总是跟着悬在空中,直到任务结束后,他悬着的心才稍稍平缓。“我们要对飞行安全负责,对战友生命安全负责,更要对部队战斗力负责。”他说。

当孙德林在战机前忙碌时,飞行员们已经开启了下一项工作。

一天飞行训练结束,“头脑风暴”才刚刚开始。

“我们常说,飞行1小时,讲评3小时。”飞行员刘飞说,他们格外注重讲评环节,训练结束后立即复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地面准备越精细,空中飞行越从容;平时考虑越全面,特情处置越顺畅。

去年,该旅参加上级组织的演训任务。为了这次任务,参训飞行员提前两个月着手准备,转场路线、备份航线、备降机场等更是做好了充足预案。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刘飞和战友们提出多种战法,并在训练中依次验证。那段时间,大家积极研讨战法创新,有时候吃着饭就讨论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飞和战友们出色完成了这次演训任务。

刘飞认为,正是这种经常性的研讨与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敏锐感觉,让他们能够在执行任务中因时而动、以变制变。

一道道航迹,铭刻着一代军人对梦想的追赶与超越。

小时候,刘飞对当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充满向往。他一直渴望有机会驾驶最先进的战机,翱翔于祖国领空。读高中时,刘飞在报纸上看到歼-10首飞的消息,他格外激动。“当时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飞上歼-10,那该有多好!”后来,成为飞行学员的他,看到歼-20首飞的消息,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

“飞行,是一个不断追赶和超越的过程。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久久为功的坚持,超越自己、超越对手、超越今天。”在这条飞行之路上,刘飞越来越有信心,“飞行需要热爱,更需要坚持,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贺逸舒 迟玉光)

(责编:陈羽、任一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