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海军航空兵某场站气象台,感悟官兵家国情怀——
观风测雨 护航战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冬日,北国寒风呼啸,南海某岛礁却依旧郁郁葱葱。伴着潮湿的海风,顶着火辣的太阳,记者登上南海之滨某小岛,探访驻守在这里的海军航空兵某场站气象台。
“湿度有些大。”气象百叶箱旁,记录完最新一次数据,气象观测员陈韬告诉记者,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每小时测一次数据是他的工作常态。就在记者登岛前,岛上刚下过一场大雨,湿度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与天地对话,与风云共舞,气象兵就这样在俯仰之间观风测雨。陈韬说:“海岛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也许这就是气象的迷人之处。”
海浪声声,战机轰鸣。在气象变化无常的南海,为天气“号脉”、为战机护航,气象兵们并不觉得自己的舞台小。
“心向大海,梦想花开,多浪漫!”班长于占斌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海岛时的喜悦。
几年前,作为一名定向直招军士,于占斌主动申请上岛。“我姥爷年轻时打过仗,父亲曾在部队工作多年。作为军人的后代,我一定要去海岛,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说起上岛的初心,于占斌自豪地给记者讲起自己当年的想法。
“那会儿,赶上海况和天气不好,设备就容易出现故障……”于占斌告诉记者,身处海岛,很多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上岛之后,他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本领恐慌”,为了掌握操作技能,于占斌逼着自己加班加点学习。
驻守岛礁,眼中是变幻莫测的风云,心中有向战为战的信念。为解决工作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于占斌积极搞起了技术革新。2023年,他利用休假时间,寻找适合海岛气候环境的抗腐蚀材料。回到岛上后,于占斌利用带回的材料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一款气象百叶箱自动化照明设备并投入使用,解决了气象百叶箱照明设备故障率高的难题。
“人生之路漫长,但军旅生涯有限,总要干出些成绩来,给岛上留下点什么。”看着远处蔚蓝的海面,于占斌动情地说,这个远离陆地的小岛,生长着他建功军营的梦想。
小岛离大陆很远,但官兵的心却离祖国很近。“爱国爱岛,乐守天涯”这8个字,见证着一代代气象兵的坚守与奉献。
走进气象台小楼,值班室里的几块大屏幕如同观察海况气象的窗口,不断更新的气象数据和卫星云图,是官兵与大自然之间的“加密通话”。
气象是个小专业,却是飞行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飞行任务能不能实施?哪个时段可以飞?解答这些疑问,都需要各类气象数据支撑。
值班室内,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官兵神情专注,有的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输入、比对、分析各类气象数据;有的紧盯屏幕上的雷达回波,精准捕捉云层变化的蛛丝马迹……
一次,值班干部李海超分析测雨雷达数据时,突然发现有雷暴正向机场方向移动。
“缩短时间间隔,准确提供观测实时数据……”台长甘爱军迅速部署。经综合分析研判,飞机起飞时有大雨,但雷暴尚未到达机场上空。甘爱军立即向飞行指挥员建议“按计划起飞”,同时做好飞机去往备降机场的准备。
果然,飞机起飞后不久,机场上空就出现雷暴。甘爱军带领官兵准确预报天气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向飞行指挥员提出合理化建议,既保证了飞行安全,又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
每一架战机的平安飞行,都离不开气象兵的守护。该站干部颜合流告诉记者,在气象站,“能打仗、打胜仗”是每名官兵的不懈追求。
“报告!某点位发现雷达回波与云图不匹配……”一次训练,刚从军校毕业不久的新干部李辉发现,有回波长时间没按合理路径运动,且与驻地气象站同步数据不匹配。经验不足的他一时有些紧张。
“这种现象与雷达工作模式有关,你顺着这个方向看……”一直默默比对数据的气象保障工程师彭奕武放下手里的工作,耐心地给李辉解释雷达技术原理。在气象岗位工作20年,彭奕武的工作热情始终如一。
青春在哪里扎根,梦想就在哪里绽放。在李辉身上,彭奕武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眼里满是欣赏与期待:“年轻干部能发现问题,说明他在观察、在学习、在进步……”
20年前,彭奕武军校毕业响应组织号召,义无反顾来到海岛。“那时,岛上住宿条件简陋,10个人一个房间,只有两台吊扇……”彭奕武告诉记者。
“坚守海岛,守的是一种传统、一种精神。”彭奕武说,如今,气象台搬进了新营区,装上了空调,以往的艰苦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一去不复返,但一代代官兵爱国爱岛、扎根奉献的信念从未改变。
“南海离家很远很远,水兵与党很亲很亲……”傍晚时分,广播里传来熟悉的旋律,营区中央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远处绚丽的晚霞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官兵嘹亮的口号声穿透椰林,传出很远很远。
结束一天的保障任务,体能训练时间到了。这支最大年龄差超过20岁的队伍,在几名老兵的带领下,迎着温热的海风加速奔跑……
观风测雨,护航战鹰,气象兵的胸膛里始终燃烧着一种信念——海防有我,请祖国放心!( 陈典宏 傅金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