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智能化指挥决策韧性

指挥决策的韧性,是指指挥决策系统在动态战场中稳定高效运转的能力。提升智能化指挥决策韧性,重在通过人机认知互补、全域信息融通、生态自主进化,稳固关键能力并不断迭代适应能力,进而在科技赋能与战场变化的博弈中,始终把握指挥决策的主动权,确保智能化手段运用的可控性。
创新人机互补的决策模式。智能化指挥决策韧性不仅源于人机系统的结构稳固,更在于认知维度的优势协同。智能化指挥决策时,指挥员依托经验直觉、创造性思维等,能够破解认知局限、把握决策时机,在信息残缺、规则冲突等情况下展现出独特价值;机器则可凭借其强大计算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源数据融合、战场态势建模、威胁等级评估,并行处理多维战场特征变量,生成多样化作战方案备选库。换言之,指挥员善于“创造未知”,机器长于“计算已知”。若将决策权完全让渡给机器,指挥决策系统容易陷入算法路径依赖,丧失应对非常规威胁的灵活性;而若排斥机器介入,则难以适应“秒杀级”的战场节奏。为此,首先要坚持“机器为用、人智为本”,常态对抗时可由机器完成基础决策支持,指挥员则更多聚焦战略规划与目标校准;非常态时则可适情切换至人工主导模式,以指挥员的认知优势突破算法局限。其次,要注重明确人机权责边界,既通过算法透明化增强决策过程的可解释性,又设计增量学习框架,实现指挥员经验向机器模型的持续转化。再次,要强化人机协同训练,通过兵棋推演与实兵对抗,优化人机协作流程,融合人机差异化能力,释放协同决策效能。
构建全域联动的信息网络。智能化指挥决策韧性不仅取决于信息节点的全域覆盖,更在于数据网络的深度整合。现代战场信息呈指数级增长,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高精度的电磁频谱探测以及高频率的数据采集更新,为指挥决策带来更加可靠依据的同时,也对信息网络的稳定性和数据整合利用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若信息链路存在传输迟滞,将导致态势生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若数据标准互不兼容,则会使模型预测偏差率激增,即使获得海量信息也难以形成有效决策支撑。为此,应构建“形散神聚”的信息网络,“形散”即通过多节点分布式布局,实现多域信息全维采集;“神聚”即将多元化的数据整合为统一态势图。同时,注重强化信息网络生存防护能力,加强数据溯源与完整性验证,打造防窃密传输通道,形成集物理防御、逻辑校验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安全屏障。
形成开放进化的指挥生态。智能化指挥决策韧性不仅体现为静态稳健的体系作战能力,更表现为对抗环境变化的进化能力。传统指挥体系依赖固定架构与预设规则,通过层级化权限配置与线性化流程控制实现功能运转。现代战争的多域融合与复杂博弈,要求指挥决策系统具备开放式架构与自适应调节机制,能够按需动态接入标准化功能组件,并在博弈对抗中自主发现架构脆弱点,实现系统持续修复补短、迭代升级。若采用封闭式技术体系,将导致系统功能更新滞后于战场形态演变速度;若放任技术无序升级,则可能因组件兼容性问题引发指挥链路断裂风险。应建立“双轨制”进化框架,在基础层固化经过实践检验的核心功能模块,确保最低限度的决策可靠性;在应用层构建开放技术生态,通过军事需求牵引机制对接前沿技术成果,推动新组件新功能快速集成。除此之外,要同步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新增的决策支撑模块实施三重验证,即逻辑层检查决策流程合规性,数据层监控信息交互完整性,安全层防范数据注入欺骗性,从而在保持技术敏捷性的同时,筑牢系统进化的安全边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