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2021年起,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开始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开展医疗帮扶。4年多来,中心医学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医疗队,深入大漠腹地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积极帮扶当地医院建设,改善群众医疗条件——

胡杨林见证

刘殿如 何芳 张威
2025年04月12日08:3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我将一杯浓香醇厚的奶茶献给人民军医,一声真诚的祝愿,一份浓浓的情谊……”前不久,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医疗队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的苏泊淖尔苏木义诊,并为当地群众开展皮肤病、先心病等筛查救助。

又见军医巡诊来,苏泊淖尔苏木群众为医疗队成员送上醇香的奶茶,唱起欢迎的歌曲。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额济纳旗总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3.5万人。额济纳旗人民医院是全旗唯一一所综合性医院,各苏木、嘎查群众时常面临看病远、看病难等问题。2021年初,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与额济纳旗人民医院签订为期5年的对口帮扶协议。4年多来,中心先后派出5批医疗队、30多名医学专家和技术骨干深入大漠腹地,为群众义诊、支持旗人民医院建设、培养专业医疗人才。

戈壁滩上的一片片胡杨林,见证了新时代人民军医为了群众健康,一次次远赴大漠的足迹。

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里地处沙漠,气候特别干燥。”医疗队成员、脊柱外科医生邵水霖告诉笔者,“医疗队每次来前,都会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

邵水霖还记得,2021年初,春节刚过不久,他随医疗队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赴额济纳旗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巡诊。

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邻近边境,群众多为牧民,散居为主,“二十公里做邻居,五十公里去串门”。这里群众就医不便,医务人员巡诊也很困难。

“那是我们第一次去巡诊,还没经验。”邵水霖说,“到了没多久,许多队员就皮肤干裂、眼睛干涩、流鼻血。但我们来了是给群众看病的,这些都得克服。”

邵水霖发现当地儿童脊柱侧弯疾病相对多发,便组建筛查小组,花了5天时间为2000多名青少年儿童完成脊柱侧弯筛查。有6名患儿病情较重,邵水霖一一上门告知家长、普及矫正知识,留下联系方式:“日后如需到北京手术治疗,可以随时联系我。”

“像这类疾病,能及早发现干预是最好的,但限于地理位置、卫生常识等原因,很多群众没能及早治疗。”邵水霖说,“这就需要我们多走一公里、多问一句话。”

2022年5月,医疗队又一次巡诊来到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医疗队成员石圆圆发现一名70多岁的老人到了晚上还戴着墨镜,便上前询问,老人却怎么也不肯摘下墨镜。几经沟通,石圆圆才得知,老人因眼睑内翻,双眼无法自然睁开,平时只好用墨镜遮挡。而这样的状态,老人已经忍受了整整3年。

“这个病可以治!”石圆圆告诉老人。巡诊没有带来手术所需的裂隙灯显微镜,石圆圆就用手电筒代替,几乎用“手工作业”的方式成功完成手术。

“3年了,没想到还能睁开眼,是亲人解放军给了我第二双眼睛!”摘下纱布那天,老人喜极而泣。

“额济纳旗有11万多平方公里,越是边远的地方,群众越是需要我们。”医疗队成员聂闯说,“来巡诊,就是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4年多来,中心每年分批派出医疗队,总计义务筛查巡诊5万多人次,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足迹遍布额济纳旗所有苏木。

填补技术空白30多项

“这个手术我们就能做”

“苏木是有卫生院的,但由于服务人口少、服务半径大、人才引进困难,‘有院无医’情况还是时有出现。”医疗队队长李保卫告诉笔者,而要到外地看病,很多群众又难以负担。

2023年4月,医疗队在马鬃山苏木开展义诊。医疗队了解到一位老人因摔伤导致股骨髁部骨折,但因老人患有糖尿病,手术风险较大,需到甘肃酒泉治疗。听说要远赴甘肃,老人打算放弃治疗。骨科医生彭军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往老人家中,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告诉其子女:“不用去甘肃,请相信我们的技术,这个手术我们就能做!”第二天,老人就住进了额济纳旗人民医院,彭军为老人成功完成手术。

“这样的手术,过去我们是做不了的。”额济纳旗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说,“自从中心医疗队开展帮扶,我们的诊疗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2024年9月,一位耳朵长期不适的患者来到额济纳旗人民医院耳鼻喉门诊,李保卫检查后发现,患者患的是一种炎症。过去该医院医生没有接触过这种病例,不擅处理。这件事对李保卫触动很大:“我们得帮医院把这些短板都补上,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们。”

李保卫通过实践教学,向医生传授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救治技能,帮助医院新建隔音室,开展纯音测听检查等新业务。

在额济纳旗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已用上了最先进的乳腺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这是医疗队成员杨蕾帮助引进的。

杨蕾告诉笔者,去年她在额济纳旗为一名患者做超声检查时,发现其乳腺外上侧有一个很小的不规则结节。“这可能是个不好的东西。”杨蕾反复扫描确认,最终判断为恶性肿瘤。她第一时间联系医院为患者安排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边乳腺疾病发病率比较高,正好我在做乳腺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项目,就协助医院引进了这个最新的系统。”杨蕾还向旗人民医院医生传授超声技能,有效提高了年轻医生的操作水平。

传授的是医术,播下的是种子。开展帮扶以来,医疗队为额济纳旗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传授新技术50多项,协助医院开展新业务100多项,填补技术空白30多项。

培训医护人员150多人次

“来这里就是带新人”

额济纳旗各苏木之间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道路交通不便,戈壁沙漠纵横,群众看病难,长期治疗更难。很多群众最担心的就是医疗帮扶只能为他们解决当下问题,不能有效祛除病根。李保卫说:“我们开展服务时,群众和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不要走’‘你们要常来’。”

群众有所关切,医疗队必有回应。几年来,医疗队以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完善一批管理制度为目标任务,采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模式,向额济纳旗各级医务人员传授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力求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额济纳旗人民医院医生王静梅没有想到,自己能这么快走上手术台,独立开展手术。“从仇医生开始带我,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王静梅说。

2023年7月,医疗队队长仇长宇在额济纳旗人民医院先后开展多台眼表及内眼显微手术。每次术前,仇长宇都把王静梅叫到跟前,从显微镜的精确对焦,到手术器械的精准使用,每一步都耐心讲解,精心指导。前不久,王静梅独立完成了3例此类手术,成为当地眼科“一把刀”。“我技术上的进步,得益于仇医生的倾囊相授,离不开医疗队的帮带指导。”王静梅说。

当地百姓喜食辛辣,饮食高盐高脂,泌尿结石疾患较多,但额济纳旗人民医院没有泌尿外科。医疗队队长李家宽帮助医院建立泌尿外科,指导开展送学培训、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等活动,并与当地医生成功完成了一例复杂手术。“我来这里就是带新人,这是我的职责。”李家宽告诉笔者,他每周都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希望通过疑难病例讨论、手术示范等方式,帮助年轻医生成长。

为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医疗队成员、护士长李丽君几乎跑遍了额济纳旗人民医院的每个角落。卫生消毒、操作规范、药品摆放等每一个细节,她都认真检查,和地方医护人员一道建立和完善了10多项护理操作流程。

同时,医疗队还从医疗服务、医疗质量、门诊指导等工作入手,规范建立医院交接班、手术带教、培训授课等300余项制度措施;以健康咨询、专家讲座、教学查房等形式培训医护人员150多人次;结合常见病、慢性病等相关知识开展讲座90多次;为医院捐赠多台医疗设备,极大改善了医院诊疗条件。

医疗帮扶,难在精准,贵在真帮。如今,额济纳旗人民医院18个临床科室专业学科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治愈率、就诊量、手术量明显增多。2023年,额济纳旗人民医院荣获全旗“双拥工作先进单位”;2024年,获得健康阿拉善行动考核第一名。

(责编:马昌、李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