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打造“沉浸式课堂”淬炼未来指挥员——

一堂战例教学课的创建始末

2025年04月30日08:36 | 来源:中国军网
小字号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员通过VR眼镜沉浸式体验战斗场景。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员通过VR眼镜沉浸式体验战斗场景。

学员在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情境教学馆聆听教员讲解。王  萌摄

学员在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情境教学馆聆听教员讲解。王 萌摄

一次教学研讨会,拉开了战例教学模式创新大幕——

让学员“身”入情景、“心”入角色

“这哪是战例研讨?分明是纸上谈兵!”

一次课后,翻看摆在眼前的学员战例分析报告,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战例教学团队负责人时刚教授不禁用手指敲起了桌子。

时刚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学组战例材料编得很正规,提供的文献资料很丰富,但是,很难在学员中引发共情共鸣,深度思考更是很难被激发。

不久后,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教学组成员唐文超回应时刚的问题,谈起他参加作战类教学模式创新研讨时被学员“吐槽”的经历,又列举了他在多次组织战例教学过程中近距离观察到的现象:阅读战例资料用“速读法”、勘察战场旧址像“观光客”、小班研析战例当“旁观者”……

唐文超感慨:“让学员真切感受到作战决策的千钧之重,让学员‘身’入情景、‘心’入角色,把学员的思考引向战例内核,我们必须拿出新招。”

也有人提出反驳:“战例教学不就是研读经典战役史料文本再加上研讨交流吗?难道还能有别的内容吗?”

一名年轻教员更是提出了内心的疑惑:“历史已经远去,战争不会重复。在战例中学指挥,怎能保证不是刻舟求剑?”

激辩由此开始,方向越辩越明。最终,大家形成共识——

“不破不立,先立后破。战例课总是守着故纸堆,肯定成不了指挥能力提升的‘磨刀石’!”

“战例教学绝不仅仅是前人打仗留史、后人研史评说,而是要尽力创造一个沉浸式环境,让今天的指挥员与当年的指挥员感同身受,有一种‘今天换我来打’的感觉。”

主持会议的时刚,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沉浸”二字,心里踏实了。他觉得,战例教学破局突围之道应该是找到了。

接下来,便是行动。

他们整合院内政治学、军事历史、联合作战指挥、联合作战政治工作等多领域专家组成教学核心组,邀请军内作战研究专家形成“外脑”智囊团,联合军地研究团队及科技企业构建技术支撑组……沉浸式课堂所需的背景音效、场景搭建、多屏幕展示、氛围营造等技术问题,一项项被解决。

然而,现在的学员见多识广,要让他们真正“沉浸”,光有“声光电”是不行的。为此,教学团队踏访战例战场旧址,制作了“某集训”“某进攻战斗”等VR虚拟场景。教员和工程师通宵达旦并肩战斗,设计了以兵棋模拟推演“敌”我各项决策的教学内容。

反复打磨出来的研讨题库、备选方案库、战法策略库、作战理论库、史料证据库、研究文献库等形成矩阵,为战例教学“沉得真、研得深”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支撑。

战例教学的“突围之战”,从此拉开大幕。

一声“现在由你指挥”,激发出战例课该有的样子——

把学员逼入“黑箱”,想方设法挑战极限

这是一堂在战史馆里进行的战例课。

学员们一边行走在战史陈列中,一边接受教员连珠炮似的提问:

“现在由你指挥,如何拟制此时的进攻战斗方案?”

“现在由你指挥,你准备怎样依据政治目标筹划调控军事行动?”

“现在由你指挥,怎样动员部队?”

……

一个问题一个指令。学员们有的拿出小马扎埋头苦思,有的抓紧辨析讨论……一时间,战史馆里仿佛处处都是指挥所。

见此情景,抛出问题的教员孙光辉感慨:“一声‘现在由你指挥’,改掉了原来战例现地教学‘参观参观、谈谈感想’的老套路,激发出战例课该有的样子!”

“从过去的战例中学习现代战争,关键要有切身体悟。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员成为决策者!”来自某战区的教官储建国这样总结。他认为,教员不能简单复述战史,而应引导学员进入指挥员决策角色,从指挥链、行动链层层剖析,有序推送各阶段、各节点中的情况和任务,迫使每名学员全程经历高强度的决策挑战。

在攻击某重要目标的虚拟战场,海军学员刘建东就遭遇了他的“至暗时刻”。当他下令强攻据守某建筑的“敌”军残部时,教员立刻依据指挥决策系统测算出一个评估数据:一旦强攻,无论胜负,大概率会导致作战全局的被动。

面对这个基于当年档案资料得出的数据,受挫后的刘建东有很强的获得感:“一下子点醒我了!什么是政治军事仗,我现在的感悟深刻多了!”

教官杨光负责这一教学环节的一线导调,他把学员了解战役过程却不懂胜战机理的现象,称为“黑箱现象”。在他看来,刘建东的进步,就在于新的战例教学模式把他逼入“黑箱”,推着他必须用严谨周延的态度解剖战例,在高承压状态中接受考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实战场上的决策困境学员是绕不过去的,立下的决心、拿出的对策也是经得起检验的。”杨光说。

“让学员沉浸到战例中,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员挑战极限!”这是时刚的信条。他组织教学时,总能在如今上海街头的高楼大厦中,精准找到76年前我军某部指挥员在某场战斗中的指挥位置,然后让学员原地站定,遥想当年,感知战场,思考我军那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抉择之难。

“哪怕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对策,只要能找到那种千钧一发、如履薄冰的感觉,对学员成为一位优秀指挥员也是有帮助的。”时刚说。

一张作战决策对比分析表,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

研透“过去怎么打”,探索“明天怎么打”

深夜,战例研究室依然灯火通明。

教授李志刚站在巨型屏幕前,一遍一遍在虚拟战场地图上复盘作战过程,他想探讨的问题是:“如果这场仗在今天打,有哪些变与不变?”

“战例教学不是背诵历史答案,而是点燃思辨火种。”李志刚告诉记者,通过研究“过去怎么打”、对照反思“现在怎么打”,探索“明天怎么打”,战例教学才有意义。

在学员李质彬面前,摊开一张作战决策对比分析表,纵轴是战例不同作战阶段的重要战斗,横轴是当年真实战斗中指挥员的策略建议、战法设计、政治考量等,同今天学员作业成果的详细对比。来自武警部队某部的李质彬惊喜地发现,过去和现在的对策选项相互印证补充,“特别有启发、有借鉴意义”。

李志刚在课程评语中写道:“历史经验如镜,不仅映照军事规律,也折射前瞻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团队并未止步于单一战例的研究,他们将翔实的战例史料、作战法规、前沿动态数据导入战例研究系统,形成战例库、法规库、视频库、战法库、场景库等在线资源。在完成战例作业时,学员刘正权发现,向信息系统提出疑问,系统会基于预设的知识库和算法,帮助他们进行目标选择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目标选择策略。

伴随一批批学员成长,这种“历史—现实—未来”的交互链条,正在催生出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学员周鹏在战例学习中,对某课题产生浓厚兴趣,最终提出军事打击影响力的计算方法,形成了高质量研究成果。

学员吴昊在一次对抗训练中,面对己方任务中某项矛盾,想到战例学习时遇见过的相近情景,于是调动思考积累,拿出“分时分区处置”方案,迅速被采纳认可。

学员张立峰参加某实战化演训,面对一项突发任务,巧妙引入无人机、大数据等装备和技术,拿出了应对处置建议。总结时,上级这样表扬:“综合运用历史智慧和现代技术,打好了难打的一仗。”

“战例课的沉浸强训,让我们的学员有指挥员的样子了!”时刚如数家珍地说着这些故事。(李习文 肖建湘 记者 危乔巧)

锐视点

沉进去剖析 跳出来研究

■濮端华

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倒逼军队院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战例课程,也要来一场深刻的教学模式改革,精心打造含战量十足的教学内容。这是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学员“进不了情况、提不出见解、得不到收获”的难题、增强学员体验感获得感的破局之道。

战例教学,首先要让学员了解战场上曾经发生了什么。通过沉浸式教学,学员能够真正走进经典战例所处的特定时空场景之中,直观深切感受战场态势和作战进程,实现与战场环境同频共振,不再是战例的“局外人”“旁观者”。特别是当前科技手段飞速发展,为再现战场情景提供了极大便利。当学员走进数字化战例场景,面对错综复杂的战场态势时,冲击感更强了,更能体悟到战场指挥的决策之难以及指挥员的职责之重。

战例教学,旨在让学员学会“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党史军史这座“富矿”中,蕴含着人民军队的制胜之道。在教员的循循善诱之下,学员们带着一个个问号开启了思维碰撞和头脑风暴,围绕精心设置的场景化问题进行深度研析。这也是学员以指挥员视角带入、一步步履行指挥员职责的过程。如果仅仅浮于表面地了解作战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作战进程,就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棘手问题。作为决策者,他们必须学会向决策“黑箱”说“不”,在生动鲜活的具体战例中,领悟战争制胜机理的精髓要义,回答好“仗要怎么打”“仗为什么要这么打”等问题。

当历史场景置换为今天的课题,我们该怎么办?开展战例教学,不能止步于对经典战例决策指挥过程的复现与验证,而要将对制胜之道的领悟进一步深化转化为对胜敌之策的践悟。当前,现代战争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眼花缭乱的现象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沉进去剖析,跳出来研究,才能搞清楚历史长河中战争法则的“变”与“不变”,真正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我们要将经典战例中的智慧谋略与现代科技手段高效融合,不断推进战法创新,切实打赢明天的战争。

军队院校是淬炼培养未来战场指挥员的殿堂。战场上发生了什么,未来战场可能会发生什么,战例教学就应当教什么。当学员自觉以指挥员视角观察分析思考经典战例时,当学员将目光不断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深入探寻未来战争制胜之道时,一个个胜战问号正在逐步拉直,一批批未来指挥员已经呼之欲出。

(责编:彭静、王潇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