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连官兵都称“咱们连”
——火箭军某团某营抓好不同连队留守人员教育管理的一段经历


“岗哨执勤标准规范,人员精神状态良好……”近日,火箭军某团机关组织日常秩序检查,负责人裴参谋对某营留守官兵进行了肯定,负责留守管理的某连指导员张霄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一个多月前,该营抽调大部分骨干外出执行任务,留下少部分官兵维持营区正常运转和后方保障,担负战备值班、公差勤务、执勤站岗等任务。为方便留守官兵的日常管理,该营将剩余官兵集中起来,临时成立留守连,指定张霄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起初,不同连队官兵相互间不熟悉,工作任务不同,加之一些人产生了“临时思想”,常出现各自为战、配合不力等情况。
一次,该营组织各单位整理库室物资。指控连留守人员相对较多,很快就干完了。而短波连人员较少,个个忙得焦头烂额。排长吕晓雨想请指控连“搭把手”,没承想吃了“闭门羹”。指控连的理由是,他们昼夜担负值班任务,休息时间本就不多,且库室划归各连,就应各负其责。
得知这一情况,张霄并没有对指控连官兵进行批评教育。在他看来,各连留守人员刚刚合并,战友之间还需多磨合、多理解,于是便利用集合、点名等时机要求大家互相体谅、相互帮助,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然而,类似的情况几天后再次发生。
一天午饭后,张霄路过食堂清洗间,无意中听到几名战士闲聊:“你看他们连多轻松,因为业务保障值班全时在位,来帮忙洗餐盘的人最少。”“可不是,给他们排的哨也比我们少……”
听了战士们的对话,再联系此前整理库室出现的情况,张霄陷入沉思:各连之间的矛盾,表面上看是任务分工不均,实则在于部分同志对临时大家庭缺少认同感。个别人员认为各留守单位官兵相互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产生了“各管一摊”的思想;还有人将“留守”片面理解为“守摊子”,觉得只需干好本职工作,其他工作多干少干都一样。
“既然大家走到一起来,就是一个整体,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完成好留守任务。”第二天,张霄为留守人员上了一堂教育课,引导大家端正思想认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强调每个岗位都是战斗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留守官兵要当好前方战友的坚强后盾,确保时刻顶得上、靠得住。
指导员的话,让指控连官兵红了脸,先前在清洗间发牢骚的战士,更是惭愧地低下了头。课堂上,官兵们达成共识:少说或不说“我”,多说“我们”,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随后,针对官兵们反映的按原建制班排分配工作难开展、值班压力大等问题,张霄组织大家共同研究,决定打破建制壁垒,推出执勤值班全员大循环、公差勤务排班轮流干等措施,杜绝“人少活多”情况的发生。此外,他们还详细记录留守人员的日常表现、训练成绩及任务完成等情况,在留守结束后反馈给原单位,作为评先评优重要依据。
解了矛盾,齐了人心。如今,留守官兵之间再也不分“你们连”“我们连”,人人都称“咱们连”。大家日常工作配合默契、协作高效,内部关系越发融洽,各项秩序更加正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