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
智能巡逻:密林深处“千里眼”


盛夏午后,骄阳似火,记者跟随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哨兵执行巡逻任务。
踏上巡逻路,记者瞬间被热浪包裹:库区四周山高林密,形成一个天然洼地,潮热的空气汇聚于此。烈日照射在皮肤上,有种针扎般的刺痛感,没走多远,记者身上的迷彩服便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黏糊糊的。
一路巡逻,“防火即打仗”“向科技要战斗力”等标语,不时出现在路边石头或指示牌上。由于常年累积,道路两侧地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落叶,烈日炙烤下,落叶干枯发黄,轻轻一碰就碎成粉末。
“盛夏,如果遇到雷击闪电或零星烟火,这些落叶很容易被点燃。”该仓库一名领导告诉记者,仓库主要担负油料弹药等物资的存储保管任务,对官兵来说,火情就是最大的“敌情”。尤其是三伏时节,官兵更是时刻绷紧“防火弦”。“以往,我们一到夏天就会增加巡逻频次,24小时都处在备战状态,大家不是‘正在巡逻’,就是‘正在准备巡逻’。”他说。
一次,该仓库驻地附近村民“烧荒”,浓烟被大风刮进库区。巡逻哨兵发现后,开始以为库区发生火灾,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紧急出动准备“灭火”。官兵马不停蹄、翻山越岭,赶到现场一看,才发现是虚惊一场。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库区安全,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逢烟必追、逢夏加巡”传统,哪怕再细微的疑似风险,官兵也会毫不犹豫立刻前出查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苦再累也要把所有风险降到最低。”官兵说,只有这样,心里才能踏实。
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哨兵田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仓库党委向科技要保障力,引入了集火情监控预警、智能周界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全时监管、全域指挥、全程协同”。
一个夏夜,该仓库驻地附近一户农家房屋外的柴垛意外着火,着火点很快被智能监控系统精准锁定。哨兵通过系统确认出现火情后,立即向仓库指挥室报告。仓库指挥室一边通知村委会,一边紧急派出消防车和灭火分队前出协助处置火情。
“一旦库区出现烟雾、火情或不明人员闯入等异常情况,系统就会通过具备红外热成像功能的高清监控探头锁定目标、精准定位、引导处置。”该仓库领导告诉记者,智能监控系统如同哨兵的“千里眼”“顺风耳”,让哨兵们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执勤效率大幅提升。
尝到“科技赋能”甜头后,这两年,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该仓库配套引入了巡检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机器狗等高科技设备,智能监控系统覆盖领域更广、反应速度更快,一旦接到预警信号,官兵可随时指挥调度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哨兵”前出查探情况、开展紧急处置,为机动分队处置特情争取宝贵时间。
作为该仓库首个取得智能监控系统操作专业资质的哨兵,田淇华对系统的使用感触颇深。该系统升级不久,为检验系统功能和应急分队处置特情能力,上级安排两名官兵扮成“不法分子”,操纵微型无人机企图潜入库区。没想到,微型无人机刚飞到库区边缘,就被智能监控系统锁定并立即报警。
“那就是仓库的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也是我指挥‘智能哨兵’执勤的哨位。”记者顺着田淇华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一座迷彩涂装的小房子在丛林深处若隐若现。
走进房间,田淇华给记者现场演示了这套系统的功能。只见他轻点鼠标,逐个放大监控窗口查看库区情况。大屏幕上,库区重要洞口、路段和目标的实时图像清晰可见。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机器人实时传回巡查画面,在田淇华操作下,机器人还能改变摄像头方向、调整巡逻路线、近距离查证风险点位。
“烈日下巡逻,机器人会不会因为过热而‘罢工’?”面对记者询问,田淇华自信回答,厂家根据官兵夏天巡逻经验,对这款机器人进行了专门优化,烈日下,即便温度超过50摄氏度,它也能正常工作。不仅如此,这款机器人具备自动报警功能,一旦检测到过热风险,监控台就会根据机器人发回的定位,立即安排人员前出处理。
说话间,系统突然弹窗报警。田淇华点开发现,3名地方人员进入智能监控系统的“防控识别区”。画面中,他们拿出工具正准备野炊。为防止野炊引发山火殃及库区安全,田淇华立即给正在自主巡逻的室外巡检机器人发出“劝离”指令。收到指令,机器人随即赶往目标地域,向地方人员发出语音提醒,成功将其劝离。
“仓库哨兵不仅要防火,还要防人员误入、防破坏偷拍,任务十分繁重。哨兵依托智能监控系统远程遥控机器人展开巡逻,不仅大幅减轻巡逻压力,还有效消除以往人力难以触及的巡逻盲区。”田淇华告诉记者,“智能哨兵”解放了哨兵的双脚,大家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探索改进巡逻方式,开展夏季人机协同训练、夜间查证可疑目标等多个课题研究,哨兵发现和处置特情能力稳步提升。
“方寸之间指挥‘智能哨兵’,我们守好库区的底气更足了。”田淇华说。
深山吹来“科技风”
■汪学潮
推开仓库无人智能设备监控台那道厚重铁门前,记者以为自己将要体验的是哨兵炎夏执勤之苦。走进监控台才知道,新时代哨兵已不仅仅是紧握钢枪、站岗放哨,深山里早已吹来了“科技风”。强烈的今昔对比,让记者不禁感慨万千。
采访期间,记者踩着哨兵曾用双脚丈量过无数次的山脊,脑海里却不断回放刚在监控台里看到的画面——红外探头把偌大的库区“折叠”到一块屏上,任何一点温度异常都会以红色脉冲的方式提醒。那一刻,我为那些曾一次次飞奔上山只为确认“一缕烟”的战士感到高兴:他们不用被“狼来了”的虚惊牵着跑了。
智能周界报警系统,可根据需要自主划定“防控识别区”,既防止误报虚报,也为处置特情留足反应时间;巡检机器人,不仅可按预定路线和点位自主巡逻执勤,还具备红外夜视、热成像和实时传输功能,甚至可以自主回营、自主充电;无人机,不仅可用于灭火,还能处置不明身份人员或无人飞行器……科技的力量,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管控手段变成现实。
走出库区,回望山巅,那一刻,记者回想起“智能哨兵”执勤处突的一幕幕场景,更加强烈感受到“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深刻内涵。
“老山沟”有了新技能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二级上士 田淇华
作为在深山里巡逻了10多年的“老山沟”,我第一次走上监控台哨位,手中钢枪换成鼠标,心里却没有一丝轻松。因为岗前培训时,装备厂家带教老师告诉我:“只有熟练掌握带好‘智能哨兵’的本领,它们才会‘听’你指挥!”
第一次给无人机装灭火弹,我严格按照说明书输入重量数值,系统却提示“超载”;设置自主飞行航线和悬停制约弹高度时,因没考虑风力风向因素,无人机旋翼差点损坏……“智能哨兵”功能强大,驾驭起来却并不容易。
灰心的时候,带教老师安慰我:“带‘智能哨兵’跟带新兵一样,不仅要充分掌握其性格特征、能力素质、优长短板和发展潜力,还要通过实践摸索,练就科学调度它们实现体系作战的能力!”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我系统学习各种无人智能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软件设置及系统融合应用方法,逐个装备进行实地测试。那段时间,我像带新兵初次巡逻一样,将巡逻路上的各种情况和参数一一录入系统,反复进行人员身份识别训练,让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自己人”和“外来人员”……经过长时间学习训练,我与这些“智能哨兵”的“交流”变得顺畅高效起来,执勤巡逻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我成了仓库新兵的带教老师,也要求他们“把无人智能设备当作你的兵”,想方设法摸清“智能哨兵”的“脾性”,熟练操作、科学指挥,齐心协力确保库区安全。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